当阅读成为一种问题(3)
2020-03-06 作者:繁华落幕 围观 : 1741 次 评论
文学作品是要被阅读的,有人读了,读懂了,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这个过程,就是文学接受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书无疑更接近一种商品,既然有商品属性,那么就有了供需关系,按照市场配置的理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是需求在决定着生产。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更是文学作品的需求者。从一定意义上讲,读者的阅读需求决定着作家们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决定着出版社出版什么样的作品,决定着文学网站把什么样的作品放到主页上去。
这么看来,问题就出在了读者身上,或者说,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出了问题。的确,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只喜欢那种或紧张刺激、或悬念迭出、或夺人眼球、或娱乐至死的短平快作品,就算这些作品是注过水的也不在乎,反正写书的下笔万言,读书的也是一目十行、一目一“屏”,至于有没有文学内涵、有没有文学特质,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正应了若干年前张爱玲的那句话:“中国人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连《红楼梦》也读不下来了。”现在不但几乎没人原原本本地读《红楼梦》,恐怕就连改编电视连续剧的人也懒得去读,只是在茶寮酒肆或者咖啡馆里听上几则红楼故事,便以娱乐至上的精神,进行新的大胆的“创造”了。别说《红楼梦》没人读了,张爱玲可能是想不到的,连她的书也鲜有人读了。读者都在网上,在电脑屏幕前,在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屏幕前。
一位研究网络文学的专家朋友某日兴起,大谈当今网络文学蔚蔚大观、方兴未艾、势头强劲,还做了个比张爱玲更大胆的预言:“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网络作家必将接过中国文学的接力棒,扛起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大旗。”我实在听不下去,反驳道:“我承认,在如此庞大的网络作家大军中,可能会孕育着那么几位文学大家的苗子,当然,只是苗子而已,但绝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力。在未来,文学的传播方式可能发生改变,就像是造纸术普及后,人们不再把字写在帛上一样,但这只是一个载体的变化,文学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网络文学绝不可能取代传统文学。白话文创作已经过了百年,人们不是还在读唐诗宋词吗?”这位专家朋友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读着网络文学长大的,这些‘网生代’在未来肯定也不会接受传统文学。到了那时,没人读,传统文学不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吗?”说这话,对他来说可能是“喜”,对我而言就是“忧”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学宝库真的没人读了,这岂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由此我想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众所周知,俄罗斯有着伟大的文学,能在俄罗斯历史上镌刻下自己名字的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就连我们作为外国人也能随口说出这些拗口的名字:普希金、果戈里、契柯夫、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有五位:伊万?布宁、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布洛兹基。
人家那个民族为啥就出了这么多文学巨匠?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俄罗斯人爱读书。到过俄罗斯的人都有一个印象,路边长椅上、公园草坪上、咖啡馆里、公共汽车上、地铁车厢里,随处可见捧着本书读的人,甚至在一些商场超市,排队购物的人也会变魔术似的变出本书来,趁着这么个工夫读上一段儿。顺便说一句,他们捧的可不是什么网络小说。在北京雅宝路,你要是碰上个“老毛子”,想上去聊几句却不知道从啥聊起,那就建议你和他们谈一谈叶甫根尼?奥涅金、安娜?卡列尼娜、葛里高利、日瓦戈医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保管他们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跟你扯上老半天。我当初练俄语口语的时候,就经常和他们这么“套磁”,只要几句话下来,就能轻而易举地拉近了彼此的关系,不再陌生,也不再心怀警惕和提防。从他们的言谈之中,我总是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兴奋之情,就好像是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知音一般。
俄罗斯人对文学经典的推崇,对文学家的敬仰,好像是浸透到了民族的血液之中,有这样的DNA似的。比如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街头巷尾、十字路口、广场草坪,都高高地耸立着一些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在这些雕像中,总是可以见到普希金、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等等这些文学大师,甚至连普希金妻子娜塔丽娅也跟着沾了光,他们与彼得大帝、叶卡捷林娜、列宁一样,沉静地立起那里,看着他们脚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走着走着,不经意间,你就与这些大文豪擦肩而过了。也许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擦肩而过之中,俄罗斯人的读书意识也不知不觉地提升了,有了更多阅读的渴求和自觉,有了对本民族文学的追捧和自信。我想,这至少是俄罗斯能产生灿若星辰的大文豪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