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介入、参与式——另一种地方的打开方式(3)
翁奋与孩子们在一起
翁奋以艺术家独特的轻松柔和、开放包容的微小艺术实践慢慢润泽当地失去原乡家园的村民和外来访客,让他们逐渐感受到“乡村家园”的价值与意义,消弭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虚空感,漂泊感,由此唤醒新村民的“祖灵信仰”与创建“乡村家园”的文化意识,由此也开启了一种新型文化意义的乡村地方实践。
除此之外,近年来还有很多类似的参与式地方艺术实践案例,例如艺术家焦兴涛和学者陈晓阳的地方项目,参见笔者的采访文章《焦兴涛谈羊磴计划——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连接》《角柜计划——一位人类学者眼中的乡村振兴》。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能感受到新一代轻介入参与式类型的艺术家的特征,他们对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有着清醒的文化认知与自觉意识,同时他们明晰艺术家的角色定位和能力界限,以及艺术与社会的边界。不同于宏大、快速和景观化的地方建设方式,艺术家们以微小、富于特色和参与式的艺术实践,逐渐吸引本地和外来者去共同参与地方实践,形成多主体的联动,由此打开了不同维度的地方文化空间和问题价值,促使更多人去深入思考地方的生态、土地、关系、劳动与生活的原乡价值与实践现代性多元渠道的可能性,从而为地方文化价值重塑提供了新的契机。
同时,参与式在地艺术在中国起步较晚,地方的情况非常复杂,参与式艺术活动在与多主体沟通、多主体内驱动力、艺术内容与形式创新,长期运营等方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大众对参与式艺术、在地艺术的理解和长期认同上是关键所在,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子书所言:“对于社会设计而言,叙事的本质是要把设计师对“系统性的空间想象”转化成大众能理解的' 价值话语体系'。大众往往关心的是价值部分。”这些需要从业者更多的努力,需要社会各界与在地艺术从业者彼此的信任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未来才能使在地艺术与地方文化建设更好地协同发展。
(本文部分内容艺术家来自芬雷、翁奋的采访,图片由艺术家芬雷、翁奋、欧宁、焦兴涛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