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介入、参与式——另一种地方的打开方式(2)
方志小说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古代“待志”传统延展出的概念,即展现地方历史与未来之间对话、协商的框架与途径,待其时、待其人。今年方志小说计划在河南信阳长期驻扎,与TBB社区建筑与⽂化季合作推出“方志小说工作栈”,邀请各地艺术家驻留创作,同时为他们做长期档案记录。在工作方向上,方志小说除了地方调研、梳理和展览,未来更致⼒于地⽅共益,营造在地⼯作的创意社群。芬雷在河南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地方创意的需求,比如河南固始县的三河尖镇,当地柳筐非常有名,可以畅销到欧美地区,但近年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挤压,所以对于柳筐的设计需求比较迫切,芬雷设想邀请设计师来到工作栈进驻留设计柳筐样品,设计师可以从被市场选中的产品订单中分成,未被选中的可以在展览中呈现,公司和政府负责推广,几方力量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地方文化和实体业务的落地。
海岛家园修复计划
如果说方志小说以个体/群体、外来者/当地人协同创作的“新方志”触发地方叙事的展开,那么艺术家翁奋则是围绕乡村家园意识开启了海岛地方叙事。
秦山村植物茶园
2022年,翁奋将他的思考与研究付诸于实践,开始实施他的“艺术屋-群岛计划”,该计划落地的第一个空间是“秦山村植物茶园”。 艺术家在文昌泰山村的安置区的公共空地上仿制当地村民田间的“安全屋”搭建了七八座吊脚木屋,屋外木墙上印制着翁奋拍摄的村民影像。木屋之间相互联通,地板铺有凉席,人可在其中穿行坐卧,墙内壁格、木桌和地面上置入海石,木屋外围栽种着各色植物。翁奋的“秦山村植物茶园”可以看做在现代乡村规划理念下的“新聚落”里内置的一个微小的海岛原乡乌托邦。
茶园木屋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来自老泰山村,对于大大小小的海石,翁奋特别强调:“祖屋墙壁里的“海石头”——如“祖先化石”般——隐喻和象征着我们对于早期福建祖先“衣冠南迁”血脉传承的传统家园谱系的继承。”
翁奋与当地村民交流
翁奋打造的茶园首先是一个乡村公共交流空间,泰山村和前进村村民都可以自由在茶园里使用现有设备冲泡奶茶、咖啡,在茶园喝茶聊天,也可以带外村外地朋友一起到茶园喝茶聊天。
当下参与式、关系美学的地方实践很多,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实施多主体联动的艺术实践,尤其将当地人的意见纳入到实践中。翁奋受到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歧感美学的影响,他所倡导茶园交流不是单向度的传播和浅层的交流,而是形成“岐感-共振”状态,即容纳乡村多主体的“意见多元”的对立、冲突与协商。
下图是秦山村植物茶园原址,因有村民不愿意看到石头,经过大家协商后搬迁到上图显示的村中心公共区域,周围建筑是未来商铺,离最近住屋50米。
尽管有很多居民和外来客人非常喜爱这组“茶园木屋”,感受到翁奋所倡导的海岛乡村家园的宗族血缘共同体和游—居的价值意义,但也有一些村民的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茶园木屋刚落成时,有的村民不喜欢那些海石,亦不希望木屋建在自己屋子旁边,翁奋就将木屋搬迁到更为适合的公共空地;有的村民觉得木屋门口太矮,他就将木屋的门口扩展,方便村里的老人出入。有一段时间,木屋周边的花草被人破坏,他并没有安装摄像头或贴出警告,只是默默将花草复位,再破坏就再复位,反复多次后,就没有再发生此类事件。当地有领导与村民沟通不畅,会抱怨村民好麻烦,翁奋就劝解他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以更为尊重的态度对待村民。
茶园计划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当地人和外界的关注,翁奋也计划和其他机构合作继续启动以乡村家园历史文化生活以及乡村教育传承为主题的“泰山村艺术博物馆”“知识药店”等下一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