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2023-04-14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98 次 评论

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现场

“未·未来”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教育论坛,始于2017年。“未·未来”集合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学、艺术及设计等领域中的优秀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领导者分享前沿思想,启蒙未来智慧。本次论坛以“超越未见”为主题,围绕着“新时代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中国路径”展开。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反思,审视教育的新方位,重塑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建立一个以广义设计为核心的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智慧型艺术设计教育平台。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视频致辞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支撑和领导作用,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加快提质创新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联动发展。

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科教育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艺术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领域,设计教育是审美趣味、功能原理、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要进一步加快培养引领发展、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不断提升自主自信的创新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协同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持续力。一是要强化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艺术为“媒”,以设计为“介”,坚持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二是要深化交叉融合,瞄准经济社会新需求、技术变革新趋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探索艺术与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再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全链条创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成果转化。三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构建现代艺术教育新体系和艺术创作新路径革新现代技术的融合应用,重塑数字化育人新范式。四是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优秀设计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拓展和深化中外设计教育领域的联合育人、科研、创作,强化优质资源和高端平台的共建共享,用艺术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 ·凯利(Kevin Kelly),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史学大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华大集团CEO尹烨,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尼尔 ·里奇(Neil Leach),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 ·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斯拉瓦 ·格罗维奇(Slava Gerovitch),《美术学报》主编、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和谐实践讲座教授大卫 ·卡德曼(David Cadman),《生物设计》作者、设计史学者、策展人威廉 ·迈尔斯(William Miles)做主旨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结合美术院校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对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超越未见以及对“教育是种远见”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一是如何达到远见。范迪安表示,既要使传统的学科有一种焕发新的时代朝气的推动,也要把设计学科的改革作为整个学科结构建构的一种新的前沿来推动,更要面向未来,实现思想、思维、内容和方法的超越,并更多地在思想上寻求新的动力。

二是超越未见如何可能。教育与今天的时代动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建构时代向前的认知动力和价值动力,并为时代向前的方面提供决策动力。未来教育要立足时代命题、国家责任、主体担当,为知识输入价值观,需要听见更加密集和洪亮的时代雷声,需要人们以超越未见的听力、视力和能力去建构新的体系。

三是如何能够注入未来远见的教育。今天,立足未来思变的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美术教育应注入技术远见、社会远见、文化远见。用新的技术实现“融”,立足中国实际,脚踏中国大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紧握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建设的课题,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作为。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