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轻介入、参与式——另一种地方的打开方式

2023-04-11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906 次 评论

撰文_刘鹏飞

近年来,艺术介入社会是一个热门话题,随着艺术观念的转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再局限于“纯艺术圈”的白盒子空间,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他们以人文关怀、治愈社会为己任,参与到各种艺术化的社会介入中。

在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地方的文化建设成为了一个瞩目的焦点。随着全球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不断升级,夹杂着历史遗迹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日渐消弭,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及对文旅产业的推动作用的背景下,涌现了很多具有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形态,比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地艺术节、艺术乡建、各种城乡景观升级改造,以及更偏于参与式艺术的各种小型驻地艺术活动。

“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项目的田野录音,2020年

但在学者和艺术家看来,地方显然不是一个固化的行政概念,著名策展人欧宁引用了人类学家Marc Auge对“地方”(Place)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认同感(identical),能产生人与人的关系(relational)和历史性(historical)。他将那些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与周围隔绝、不能给人在地感和历史感的地方称为“非地方”。艺术家的地方认知是对地方的地理生态、风物遗存、历史记忆、当地人与地的关系等综合体验,地方再造也不是单一视觉化的呈现,地方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需要不断被书写、被打开和重塑的过程。学者Fred Kent认为地方营造(placemaking)是指把一个你只想快速穿过的社区、乡镇或城市变成一个你不想离开的地方。

相比大型活动与地方政府或大企业的强关联,参与式艺术家与权力与资本呈现弱连接。近年来,他们在很多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生成了很多富于探索意味的驻地创作和小型艺术节,从业者深入挖掘被现代性遮蔽的地方性知识、以温和平等的交流方式与地方机构与社区居民产生更多互动合作,再通过低物质成本的艺术创意表达方式,从而在激活地方记忆、地方想象力,重塑地方文化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地推动作用。

由方志传统延展出的地方叙事

在众多的驻地的创作组织中,“方志小说联合驻地计划”是一个既有代表性又比较特别的艺术小组。

中国的在地艺术创作,多参考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的方式,但“方志小说联合驻地计划”却借用了古代方志的概念,方志既有风俗、物产、舆地的详备的地方知识资料,又夹杂着地方闾巷杂文隐逸传说,其内容之广博,考备之周细,均令人称奇。

“ 方志小说联合驻地计划”发起人芬雷强调方志小说的两种地方经验:⽅志记实,关乎现场经验,⼩说写虚,关乎想象历险,⽽⽅志⼩说将两者杂糅,意在虚实并⽤,彼此激发,开启实验性的在地协作。由一实一虚两种叙事角度,方志小说打开了地方文脉与想象力的空间。

地方的现场体验、游走与地方文献、口述史的挖掘是方志小说的突出特色。方志小说一方面延续了古代方志的传统,一方面也跳脱出传统,通过联合驻地写作,以外来艺术家的鲜活在场体验伴随当地人的个人与集体记忆的激活,通过微小的工作实践,共同编撰地方“新文献”,促进地方的文化价值认同。

方志小说组织艺术家去地方调研考察

方志小说驻地写作联展-厦门站,策展人:余雨萍,2019年

厦门沙坡尾是著名的网红打卡点,避风坞是厦门唯一的渔船避风港,在这里,艺术家避开消费景观化的浮表,受当地渔民的启发,使用“用渔法书写现实”,抽丝剥茧般不断深入地方情境,在现实的路径分支出个人经验,以此为锚点,逐渐展示被遮蔽的当地历史和个人表达。

方志小说与当地文化机构在成都桐梓林社区发起的工作坊

成都的桐梓林社区接近于成都人对大都市的想象,这里既有早期的富人区,也有古早的理发店、修鞋铺、唱片店等街边小店,具有现代性及地方特色混杂的特征。方志小说与当地机构在这里发起了 “白话龙门阵”工作坊,依循成都人熟悉的聊天方式,从讲故事这一古老的媒介中探寻社区连接的可能性。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