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3)

2023-04-14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800 次 评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斯拉瓦 ·格罗维奇(Slava Gerovitch)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斯拉瓦 ·格罗维奇(Slava Gerovitch)列举了诸多关于人类与机器的隐喻关系的例子。格罗维奇认为,人类及其隐喻的根本可逆性对科技和生命科学的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将科技的历史看作是人类一连串的隐喻,而将生命科学的历史看作是机器发展的隐喻反映。科技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并没有巨大隔阂,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和设计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捕捉难以琢磨的人性感觉,它始终与技术紧密相连,但又一直试图逃离它。

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和谐实践讲座教授大卫 ·卡德曼(David Cadman)

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和谐实践讲座教授大卫 ·卡德曼(David Cadman)指出,一切的语言及其所产生的一切行动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潜在价值观所塑造的,这其中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文化把个人放在中心位置,而另一些文化则认为个人只能存在于群体之中。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分割和脱离的文化,第二种是合作和相互依存的文化。这些根据不同价值观的各色文化,其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未来。

卡德曼根据自己在英国的工作经验向大家分享了关于“和谐课程”和“关系教育”的两个教育研究案例,并对未来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卡德曼围绕“和谐”与“关系”基于的根本原则进行展开。他认为,我们应该且必须在一个“关系式的话语”中来探讨未来教育,并且使用“爱”的语言,这种语言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并指出世界的未来以及教育的未来需要一种称之为“良善关系”的理念。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作为视频发言压轴嘉宾,主要围绕“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本次主题的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教育——设计学院存在的形式;二是温故知新——传统设计的时代价值;三是现实的考量——设计面对的现实问题;四是智能设计——理论、实践的综合因素;五是设计自信——中国设计的发展展望。

潘鲁生强调,当今,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设计关注的对象更加广泛,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生态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展,新的设计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潘鲁生在演讲的最后指出,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与我们现在的大数据、5G、模拟现实技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息息相关,“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多样性的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去思考,去回答这些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论坛现场为《生物设计》作者、设计史学者、策展人威廉 · 迈尔斯(William Miles)颁发客座教授证书

主旨论坛的最后,范迪安院长宣布中央美术学院授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国际知名学者、香港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雁,著名设计师、创意总监、艺术总监佐藤可士和先生,教育学博士、网络游戏研发专家刘德建,欧洲科学院院士、建筑师、策展人尼尔·里奇,设计史学者、策展人、《生物设计》的作者威廉·迈尔斯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邀请威廉·迈尔斯作为客座教授的代表,并为他颁发客座教授证书。(文字整理:王芷阳,本文图片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并允惠使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