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2)

2023-04-14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99 次 评论

四是如何在教育中注入一种美学远见。美不仅是一种认知力,还是一种思考力、竞争力和创造力。要努力构建对美的认知,通过判断美来建构判断美的思考力和思维立体构,注重美的创造,使美和时代形成赛跑关系,努力使其走在时代前沿。

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现场

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的“主旨论坛”以“教育革命”“人才培养”“生态响应”“艺术科学”“未来福祉”“创新赛道”为分题。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通过全球对话的形式搭建未来设计教育对话平台。在信息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多元的图景和语境下提出新的方向、方法和方案,激发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与超越未见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各式各样微观和宏观的增强技术正在逐渐地、不断地把人类改造成为非人或者是新人,人的危机正以前所未有地逼迫性逼到我们眼前。我们正在见证和经历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这种技术变革正重塑人的形态以及“我”的意义。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衍生、增强、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以及人类的智能本身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它有助于我们去探索人类的思考、学习、分析、推理、规划与想象。AI并不会替代人的创造性,人类的艺术创造目的在前面引导,欲望在后面推进,所以一切伟大作品都是另一个伟大目标的副产品,但数字智能技术会导致消费者的感性贫困和无产阶级化,使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能力以及主体性、主动性呈现亏空状态,并助推21世纪资本主义的自我迭代,加剧了21世纪人的危机。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讲述了他对于社会参与式乡村设计的思考,“反生态的城市化”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转化成激进对抗,反生态的生存必然遭到反噬,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使城镇化建设与生态达到平衡,首先要实行新型市场经济,通过“三变改革”重构村域为单位的新型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目标转向新的可持续的、包容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发展方式。空间生态类资源主要在乡土社会,面对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我们应做出战略转型,高校的学科系统应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调整成中国式的教育体系,使空间生态类资源成为新生产力要素。

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尼尔 ·里奇(Neil Leach)

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尼尔 ·里奇(Neil Leach)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AI系统对于设计领域的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优化建筑性能,也可能是一种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并导致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尼尔 ·里奇认为,教育界未来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禁止人工智能的使用,而是尝试鼓励人们如何真正充分的、以一种最有成效的方式利用它。尼尔 ·里奇已经尝试利用Digital Futures(数字未来)教育平台,突破教师实体的壁垒以及个人接触学习资源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障碍,使教育成为普通人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权威的在线教育体验。

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 ·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 ·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万有引力”为主题,从科学家的角度以及人们熟悉的现象的角度展开讨论。

巴里 ·巴里什介绍了牛顿的著作《原理》和书中提到的科学理论,并讲述了天体力学之父Urban le Verrler发现海王星的故事以及爱因斯坦方程式和引力波的提出。巴里什还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创建了LIGO科学联盟并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他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此项研究也使他和他的两位同事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巴里什认为,艺术本身对科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总是艺术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