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青春使者弘扬丝路精神:“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纪实(3)
中外艺术家参观敦煌博物馆 摄影:刘鹏飞
中外艺术家参观西千佛洞 摄影:刘鹏飞
艺术家在党河岸边写生 摄影:刘鹏飞
9月1日下午,艺术家在西千佛洞景区和党河沿岸写生创作。傍晚时分,中外艺术家在西千佛洞前举行了写生活动交流分享会。艺术家们带着近几天的写生创作,分享了他们的感想和体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系主任白建涛在鸣沙山写生 摄影: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李敦在莫高窟前写生 摄影: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李敦在写生活动交流分享会上说:“此次活动,能与这么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艺术家一起,共同领略敦煌的文化,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升交流的机会。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甘肃的名片,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此次写生采风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与外国艺术家一道,互相交流探讨,彼此分享对各国艺术的认知,同时把自己对敦煌的感受诉诸于画面,使我们得以看到如此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今天在西千佛洞,我运用水彩技法和水彩画的绘画语言,希望表现西千佛洞漫长历史带给我的感受,通过艺术语言表达我对它的一种审美体会。”
韩国籍艺术家安钟赫在党河岸边写生 摄影:刘鹏飞
日本艺术家山仲可文在阳关景区写生 摄影:岳锋
中国艺术家骆骁在写生
中国艺术家骆骁在莫高窟九层塔前写生 摄影:刘鹏飞
现就读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与建筑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研究生的青年艺术家骆骁说:“西方艺术在第一时间通常会给人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西方的油画艺术也常常被归在艺术科学的范畴里,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态度非常严谨,讲究空间、结构、光影等,我们中国的艺术则更多有一种写意的精神在里边,但什么是意?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讲,它更强调线条或寥寥数笔后所营造出的一种韵味。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哲学以及中国人的思想。从乌克兰留学回来之后,重新看待敦煌艺术,加深了我对中国艺术这一层的体会。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当时出国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此次活动得以邀请这么多外国留学生和艺术家前来,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这为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中外青年艺术家、学者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理解搭建了一座美好的友谊之桥。”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在写生活动交流分享会上讲话 摄影:刘鹏飞
中外艺术家交流 摄影:刘鹏飞
中外艺术家在莫高窟景区合影
中外艺术家在敦煌阳关旧址合影 摄影:马博瀚
“‘一带一路’百校结好艺术展写生采风——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语言,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走进敦煌,透过艺术家的眼光和视角,捕捉和表现敦煌积淀千年的艺术之美。艺术家们在 5天的采风之旅中,深度感知、记录、描绘敦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亲述他们对敦煌文化的感知体会,对标同一时期艺术家所在国文明、艺术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以艺术这一全人类共通的语言交流,实现中外艺术家的沟通和对话,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借由艺术作品,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和谐的国家文化形象,以文化交流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深化对外宣传,提升敦煌艺术和旅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台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