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M+开馆一周年,将呈现“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2022-09-17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598 次 评论

草间弥生《太平洋》1960年 油彩布本 183 × 183厘米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积累

草间弥生年少时便开始艺术创作,创作泉源来自在童年旧居附近河道所看到的“数百万颗白色石头”。她欣赏这种丰富得不可胜数的景象,因此重复和复制技法一直贯穿其作品。“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出她 1960年代初创作、以积累为主题的拼贴及雕塑,以及创作于 2000年代的相关装置和雕塑,藉此追溯这个主题的蜕变。

草间弥生《自我消融》1966至1974年 彩绘人体模型、桌子、椅子、假发、手袋、马克杯、盘、水瓶、烟灰缸、塑胶植物、塑胶花、塑胶水果 尺寸可变 M+ ©草间弥生图片:M+,香港

生物宇宙

草间弥生一直对于有机生命深有共鸣,认为草木和其他植物与人类一样,都是充满活力的灵魂。她部分的早期作品源于她对花卉植物的研究。其中南瓜尤其令她着迷,至今仍是其作品中一再出现的题材。她将对自然世界的兴趣扩展至神秘的宇宙哲学,视“宇宙”为万物依循同一法则运作的系统,藉此宇宙观尝试连结天体与个人。她形容她的经典波点图案象征太阳、地球与月亮,以及世间众生。

草间弥生 《残骸的积累(人格解体帷幕的囚徒)》1950年油彩、瓷漆、种子麻布袋 72.3 × 91.5厘米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生命的力量

自 1960年代起,草间弥生开始在艺术中注入爱、和平与共同体的讯息。艺术是冥想和治疗实践,用以转化她的挣扎。她亦为世界踏入千禧年后暴力处处感到痛惜,宣称她“创作艺术是为了治愈全人类”。展览此部分的作品印证了她的话。在“生命的力量”中展示的《我永远的灵魂》系列(2009–2021)及《我每天为爱祈祷》系列(2021至今),均是她近期的作品,其创作精神是藉艺术的力量克服困难和疗愈伤痛。

草间弥生 《自画像》 2015年 塑胶彩布本 145.5 × 112厘米 Amoli Foundation Ltd.藏 ©草间弥生

地下大堂:《南瓜》(2022)

博物馆地下大堂放置两个全新的大型雕塑供公众观赏,它们是带有黑色圆点图案的黄色南瓜,是草间弥生最为人熟悉的题材之一。

B2潜空間:《神经的死亡》(2022)

这是 M+委约创作的大型装置,位于连通博物馆大楼地面和地下楼层的光庭,垂挂至 B2层的潜空间,可以从大楼内的多个角度观赏。这个网状装置作品参考了生物突触的联系,扣连了“无限”的主题,同时代表了“死亡”是重生的必经阶段。有别于本展览中也有展出的 1976年版《神经的死亡》(1976)那种阴沉的黑色圆点,此M+委约创作的新作色彩缤纷,把草间弥生招牌的无限的网化为立体作品,令人为之着迷。

B2展演空間:《圆点执念──渴望天堂的爱》(2022)

此作品位于 B2层的展演空间,此空间充满草间的招牌波点图案和反射镜,天花板还悬吊着布满白色波点的巨大汽球。走进展演空间深处,观众会到达一个四周铺满镜面的立方体环境,提供万花筒般的感官体验。M+这件新作是对草间弥生 1960年代创作的经典镜屋和偶发艺术活动的全新演绎,为理解无限和积累这两个草间作品的核心概念带来新角度,而重复的波点和犹如置身无限空间的幻觉,则令观众感到自己被消融到宇宙之中。

草间弥生 《天地之间》1987 年 混合媒材,一组 5 件 180 × 180 × 12 厘米 Amoli Foundation Ltd. 藏 © 草间弥生 图片:M+,香港

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指出:“草间弥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极能启发人心的艺术家。她的亚洲背景、跨国经历,以及她从1940年代发展至今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哲学,使她成为当今全球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以全面回顾展的形式呈现草间弥生的艺术轨迹,以完整而独特的视角展示这位富有远见的艺术家的成就,是大中华地区首个同类型展览。”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