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青春使者弘扬丝路精神:“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纪实
启动仪式现场 摄影:马博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在启动仪式上讲话 摄影:马博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表示,希望借由“‘一带一路’百校结好艺术展写生采风——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充分发挥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通道和节点性作用,为中外艺术家搭建彼此交流、沟通、学习的桥梁与平台。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代表各国艺术家发言 摄影:马博瀚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Chichina Yang Ni)代表各国艺术家发言,她表示,参与此次活动的许多国外艺术家是第一次来敦煌,但在此前他们都听说过许多关于这里的传奇故事,艺术家们将以手中的画笔,描绘各自眼中的敦煌之美。
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18位青年艺术家亲访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佛爷庙湾魏晋墓、敦煌-阳关旧址、西千佛洞、敦煌博物馆等地。他们不仅惊叹于莫高窟奇迹般的佛教艺术遗存,历经千年而不朽。驼队、驿站、沙漠和戈壁,也彷佛将昔日丝绸之路上来往熙攘的商贸盛景拉回眼前。中外艺术家们感受并体验着这片土地上富有浓郁历史文化遗存和余韵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各自手中的画笔,将今天敦煌的各种美好形象定格在自己的作品中。
莫高窟景观 摄影:刘鹏飞
敦煌月牙泉 摄影:刘鹏飞
Day2 探访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址,敦煌莫高窟融合了古代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的艺术元素,是丝路精神开放包容的文化象征。8月30日,“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写生采风之行的第一站便来到这里。
公元366年,高僧乐僔在敦煌三危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经过持续千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保留有大量营造于魏晋、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佛造像与经变壁画。由于敦煌所处的河西地区气候干燥,现存莫高窟内的石窟艺术、佛造像和经变壁画基本保存完好。洞窟通常由建筑形制、彩塑和壁画共同构成。正壁一般开坛塑像,窟顶和四壁绘满壁画,梦幻般地展现了佛国世界。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 摄影:马博瀚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告诉艺术中国记者:“一直想看石窟艺术,想来莫高窟参观学习前人留下的艺术遗存,包括西北的大沙漠。在来之前,其实对敦煌有许多想象,但是当我站在石窟里,看到千年前那些工匠塑造的佛像的脸,他们在墙壁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包括置身西北,这里的大自然给人的那种苍茫、雄壮的感受,还是远超我的想象,非常震撼。”她还说:“这次同行的艺术家来自许多国家,会让人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各国之间在这里也有许多友好往来。当下的世界充满动荡,此刻站在敦煌,真的体会到世界和平,不同国家命运与共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想用画笔,表达这份心情,也希望多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中国油画家林金福在写生 摄影:岳锋
中国油画家林金福此次是第二次来敦煌,他告诉艺术中国记者:“第一次来敦煌还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刚从清华美院的雕塑系转到油画系,对绘画也是一知半解,第一次来这里考察采风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与前相比大不一样。一来,从事绘画创作已经十余年,经过时间的积淀,对文化、对佛教艺术和知识有了更多积累和体会。再看这些雕塑的时候,每个洞窟、每个朝代留下的壁画,无论从形象、造型还是色彩上,我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它们的分量。莫高窟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越认真地去观察一些细节,这种感受便越深刻。”对于同行的国外艺术家,林金福表示,“很好奇他们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包括丝绸之路的感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也很希望代表中国艺术家,与他们进行更多深入的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