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涛谈羊磴计划——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连接(4)
共同完成的作品,在院坝为期一天的展览(2012)
郭开红作品《果盘》
乡愁舘
“冯豆花美术馆”
羊磴十二景中的“海蜗堤—羊磴河畔警察见”
艺术中国:现在羊磴的乡愁舘和抖音合作社,还有更早的冯豆花美术馆、小春堂、羊磴十二景,这些比较有名的地方,现状如何?
焦兴涛:现在状态各不一样,比如羊磴十二景,本来以明信片故事的形式存在,就是村民重新虚构的故事,只要有人讲故事就会存在。但是有些东西就不存在了,比如河上的那个警察雕塑,前年被大水冲掉后,废弃的坝址已经被炸掉了,这种情况下你何必去恢复呢?有很多东西该消失就让它消失,这个很正常。小春堂还在,现在最热闹的就是乡愁舘,每天都有各种人,还有人捐一些农具、物品等。抖音合作社需要我们的技术支持,我们会专门带团队去拍摄,一起去想创意。当然这大半年因为疫情就没法过去,这段时间就是当地村民自己拍摄。
在“合作社”前的合影
艺术中国:乡村还有很多从古至今传承的非常活态化的文化,加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您对乡村的未来怎么看?
焦兴涛: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什么关系?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是并行不悖,还是有所冲突呢?这些不想清楚就很难去解决问题,如果现在看到的城市化都是以城市对整个乡村人口的聚集和虹吸来获得的话,那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人的振兴,那么乡村的空心化该怎么做?我举个例子,我去过的一个村子一共就38户人家,这38户人家里面只有23个人,大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这样的乡村该怎么做呢?其实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城市人口向乡村倒流,如何做到这点,我不清楚。靠产业嘛?那就是要发展乡村的产业,资本不介入也是不行的。乡村振兴是人的振兴,乡村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存,它才是活化的。我印象很深的是,1995年我去过一次大理,那时候大理和今天没有什么区别,阳光同样灿烂,天上白云朵朵,唯一的区别就是街上行人稀少,都是当地白族人。我只呆了两天就要走,因为我感觉那是一个逐渐走向衰败的地方。而15年再去大理,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有很多人会来到大理,文化状态和气息完全不一样了。其实现在的乡村不是本地人的振兴,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人的一个大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的振兴。
(受访人:焦兴涛 采访人:刘鹏飞 图片来源:焦兴涛)
焦兴涛
焦兴涛,1970 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主任, 现为四川美院副院长。创作雕塑作品有《烈焰青春》《冬去春来》等,作品曾获第九届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中国城市雕塑优秀奖、中国雕塑学会公共艺术奖等。贵州桐梓县羊磴镇位于渝黔交界处。2012年,焦兴涛于此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这一艺术实践项目,目的是和山民“商量着做艺术”,希望能让艺术重回生活现场,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