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台阶
2020-03-06 作者:竹影清风 围观 : 1405 次 评论
一家三口为纪念父母结婚35周年来到奥地利旅游,一路上女儿却发现父母并不是想象中的琴瑟和谐。本该浪漫的旅行仿佛夹入杂音的乐曲,小县城空巢父母磕磕绊绊的婚姻生活场景时时横插进来,两代、三人对爱情人生各有所思所求。在诸多二元对立的元素设置中,小说展现了作者擅长不动声色地寻求颇有辩证色彩的生命本质的写作特点。
莫先生和莫太太结婚三十五周年的这个夏天,莫家三口人决定去奥地利旅行,以纪念他们美满持久的婚姻。
这是独生女小莫的主意。小莫已经活到二十八岁了,在北京独居多年,现有存款十二万。此外,她还有一条斗鱼和两盆绿萝——都是像乞丐一样好养赖活的东西,所以,她大可放心地陪同莫先生莫太太游玩去。家庭纪念活动虽花去小莫七万巨款,她仍能心花怒放,毕竟这是莫家人第一次集体出游。
出发前,有些不好的兆头。莫先生和莫太太断断续续吵了一个月的架。若不是怜惜小莫的存款,莫太太表示,她断不会在临行的早晨准时现身首都机场。此前,莫先生莫太太刚刚在赶赴首都的火车上度过了极为尴尬的一夜。他们竟分别负责各自的行李证件车票——这足够让莫先生方寸大乱。但他还是分出一些精力,主要用来应对莫太太那些名目繁多的训话——他觉得那多是没有创见的陈词滥调。
筋疲力尽的莫家夫妻,终于登上飞赴奥地利的国际航班并胃口很好地吃光分发的土豆泥与橙汁,之后,他们心照不宣假装睡去——反正这会是一次漫长的对抗,日子还长,他们总得让对方好好睡个觉。
要不是后来发生在大巴车上关于广场舞的讨论,莫家人的奥地利之行终究会圆满。走出国门的莫先生莫太太,大概对陌生的国家和语言都紧张,所以暂时放下了彼此看不顺眼的那些东西,相互照应着,也心平气和地在维也纳待了三天。莫太太喜爱音乐,她退休前一直在小学教孩子们唱歌,音乐之都更有助于滋长她的自信或气焰,这只需看她如何对旅行团里的四个家庭眉飞色舞地谈论莫扎特和施特劳斯(莫先生刚知道,原来施特劳斯还有大小两个)就不难发现。
“莫扎特,那也是你们老莫家的人哦。”人们对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了解都实在有限,只能没话找话。
“老莫家的莫,是莫名其妙的莫。”莫太太摇头,像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莫先生不满,“谁愿意跟他是一家人?他还是莫须有的莫呢!”莫太太此时心情仍不错,或者这段上下文已成为他们几十年婚姻里用得最多的台词,反正,她现在没计较。
这是在从维也纳去萨尔茨堡的路上。对莫太太来说,萨尔茨堡比维也纳更可爱,因为“那是莫扎特的出生地”,但莫太太刚好抢了导游的话,年轻的导游不动声色找回尊严,“萨尔茨堡更有名的地方一说大家就知道,它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在萨尔茨堡酒店住下,莫先生开始抱怨莫扎特。于是,“不去了,不去了,没意思。”莫太太攒了三天的不满,爆发了。
“那我去了!”莫先生也不安抚,扔下话后便独自离开房间,下楼乘车。
小莫察觉到莫先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我妈呢?”
“***不去。”
“怎么不去了?她就想看莫扎特的。”小莫说。
莫先生呼呼喘气,“她自己说的,不去了。”
小莫想上楼找母亲,刚巧看见莫太太满脸委屈出了电梯。她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知书达理,她根本不会让自己影响集体行程。但她明显忍辱负重的模样,也让莫先生恼火。他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委屈,自从他不知道奥地利有两个施特劳斯时开始。
“她对我意见大!”莫先生一言蔽之,向困惑的小莫解释。
游客们的热情大概在维也纳都挥霍了,困倦起来。莫家的内部矛盾让气氛紧张,于是几个敏感的游客打起精神开始闲聊。
“多好的广场,怎么没人跳广场舞呢?”他们望着萨尔茨堡敞亮的广场打趣,“还是咱们中国大妈喜欢音乐,到处都有广场舞。”
导游也有兴致介绍,“前阵来过一个中国大妈旅游团,刚在广场拉开架势,警察就来了,说非法集会。”
“啊?”某风韵犹存的女游客显然很不满,“我们锻炼身体,怎么就成非法集会了?”她该是广场舞的热心拥趸。
“因为低俗。”莫太太忍不住插话,一本正经地。
莫先生和莫太太结婚三十五周年的这个夏天,莫家三口人决定去奥地利旅行,以纪念他们美满持久的婚姻。
这是独生女小莫的主意。小莫已经活到二十八岁了,在北京独居多年,现有存款十二万。此外,她还有一条斗鱼和两盆绿萝——都是像乞丐一样好养赖活的东西,所以,她大可放心地陪同莫先生莫太太游玩去。家庭纪念活动虽花去小莫七万巨款,她仍能心花怒放,毕竟这是莫家人第一次集体出游。
出发前,有些不好的兆头。莫先生和莫太太断断续续吵了一个月的架。若不是怜惜小莫的存款,莫太太表示,她断不会在临行的早晨准时现身首都机场。此前,莫先生莫太太刚刚在赶赴首都的火车上度过了极为尴尬的一夜。他们竟分别负责各自的行李证件车票——这足够让莫先生方寸大乱。但他还是分出一些精力,主要用来应对莫太太那些名目繁多的训话——他觉得那多是没有创见的陈词滥调。
筋疲力尽的莫家夫妻,终于登上飞赴奥地利的国际航班并胃口很好地吃光分发的土豆泥与橙汁,之后,他们心照不宣假装睡去——反正这会是一次漫长的对抗,日子还长,他们总得让对方好好睡个觉。
要不是后来发生在大巴车上关于广场舞的讨论,莫家人的奥地利之行终究会圆满。走出国门的莫先生莫太太,大概对陌生的国家和语言都紧张,所以暂时放下了彼此看不顺眼的那些东西,相互照应着,也心平气和地在维也纳待了三天。莫太太喜爱音乐,她退休前一直在小学教孩子们唱歌,音乐之都更有助于滋长她的自信或气焰,这只需看她如何对旅行团里的四个家庭眉飞色舞地谈论莫扎特和施特劳斯(莫先生刚知道,原来施特劳斯还有大小两个)就不难发现。
“莫扎特,那也是你们老莫家的人哦。”人们对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了解都实在有限,只能没话找话。
“老莫家的莫,是莫名其妙的莫。”莫太太摇头,像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莫先生不满,“谁愿意跟他是一家人?他还是莫须有的莫呢!”莫太太此时心情仍不错,或者这段上下文已成为他们几十年婚姻里用得最多的台词,反正,她现在没计较。
这是在从维也纳去萨尔茨堡的路上。对莫太太来说,萨尔茨堡比维也纳更可爱,因为“那是莫扎特的出生地”,但莫太太刚好抢了导游的话,年轻的导游不动声色找回尊严,“萨尔茨堡更有名的地方一说大家就知道,它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在萨尔茨堡酒店住下,莫先生开始抱怨莫扎特。于是,“不去了,不去了,没意思。”莫太太攒了三天的不满,爆发了。
“那我去了!”莫先生也不安抚,扔下话后便独自离开房间,下楼乘车。
小莫察觉到莫先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我妈呢?”
“***不去。”
“怎么不去了?她就想看莫扎特的。”小莫说。
莫先生呼呼喘气,“她自己说的,不去了。”
小莫想上楼找母亲,刚巧看见莫太太满脸委屈出了电梯。她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知书达理,她根本不会让自己影响集体行程。但她明显忍辱负重的模样,也让莫先生恼火。他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委屈,自从他不知道奥地利有两个施特劳斯时开始。
“她对我意见大!”莫先生一言蔽之,向困惑的小莫解释。
游客们的热情大概在维也纳都挥霍了,困倦起来。莫家的内部矛盾让气氛紧张,于是几个敏感的游客打起精神开始闲聊。
“多好的广场,怎么没人跳广场舞呢?”他们望着萨尔茨堡敞亮的广场打趣,“还是咱们中国大妈喜欢音乐,到处都有广场舞。”
导游也有兴致介绍,“前阵来过一个中国大妈旅游团,刚在广场拉开架势,警察就来了,说非法集会。”
“啊?”某风韵犹存的女游客显然很不满,“我们锻炼身体,怎么就成非法集会了?”她该是广场舞的热心拥趸。
“因为低俗。”莫太太忍不住插话,一本正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