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意外
发生那场意外时是个清晨。
天才蒙蒙亮新军就打开自己家的院门,扛了一张锨往自家承包的大棚走去。
早春时节,天还是凉的,所以在出门时,媳妇把他当兵退伍那会儿带回来的一件绿军衣扔给他让他穿上。五大三粗的他本来不想穿,可是他看妻子投过来温柔的眼神时,他还是把褂子披在了身上。
天没大亮,街上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他沿着村里刚铺了柏油的那条公路向东走去,他家的大棚就在村东不远的地方,站在大棚上就能看到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呼啸而过的汽车。
这条路是为了去西边的柳河峪修的,他们村后的城顶山上有一座书院,传说是公冶长读书的地方,明清年间早建成了公冶长祠,但乡里人仍旧把这里叫做“书院”。书院前有两株千年银杏树,树的西边是一线山泉潺潺流淌;树东遥遥对着青云寺院,虽然没有了晨钟暮鼓,但云卷云舒,也阅尽了春秋几度。晴日里旭日初照,云蒸霞蔚,把山寺、祠堂点染得斑驳陆离,让人暖意顿生,忘却了炎凉寒暑;夜幕下,朗月高悬,松涛阵阵,天、地、山、寺融融一体,只留下宇宙澄清,心旷神怡……
这里的山坡上到处都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樱桃树,每到春风四月的时节,树上的樱桃红了,山上山下都是耀眼的红,翠翠的绿。这时节,樱桃园里便传出了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路边便多出了两行卖樱桃的摊位,路人就有了成群结队来借了吃樱桃的名,偷闲踏青的城里人……于是,山里便早一个节气进入了热闹的季节。这时的山绿了,坡红了,人忙了,小溪也早早欢唱了,连空气中也充满了甜甜的果香在飘荡……
新军家就在书院山脚下七里的于家庄,受了这几年樱桃市场火爆的带动,他们庄里的人也都栽上樱桃,赶起了果木大集。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可是脑瓜灵活的他,在烟台当兵时就从那边的果树研究所定购了一千多株优良果树苗让老父亲试栽。等三年兵役服完回家,小树苗已经开花结果了。看着自己家的樱桃园,他灵机一动把种大棚蔬菜的技术引进到了种樱桃树上来。
开始是小打小闹地弄了有几分地,那一年他家的七分地的樱桃足足比露天的提前早上市了近一个月,正赶上潍坊风筝会和蔬菜博览会,一下子卖了个好价钱,柳河峪的樱桃也成了招待客人的特供名贵水果,从此扬名海内外了。
抓住了商机的他就像当兵时一样的果断。看到了商机他立即决定把自己家的所有樱桃园全都盖上大棚!但是一打听,成本太高一时让他犯了难。因为一个棚就得近十万元,他东取西借也没能凑够盖一个棚的钱,这下他可犯了难。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走了镇上银行的大门,在信贷专柜进行了咨询。
听说是位种植大户找上门了,里面的人热情接待了他。后来在大户室一位姓赵的主任接待了他,听他介绍了情况后,第二天就派了两位工作人员下了乡。
大喇叭里村长喊着他的名字叫他到村委会去时,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三火四地赶了过去。到了才知道,原来是考察他的樱桃大棚贷款的事。了解了他的想法,问了他家里的情况,又把他家的樱桃园转了个遍,走时让他填了两张调查表,来的人便回去了。
不几天有人通知他让他到镇上去,电话里还特意嘱咐让他约上同组的五户当家人、带上媳妇和所有的证件,这年月他知道证比什么重要,黄宏早在春晚上就这么说了。
过了一集的时间,二十万元就打到了他的银行卡上。有银行撑腰这一下他底气足了,计划大了,他不想再小打小闹了,他决定把自己的樱桃大棚往观光农业上靠。
四周不再土打墙,龙骨不用竹杆换钢管,苫棚一律机械化,棚里棚外种两季,樱桃熟了的时候再搞个采摘节,观光、旅游加上采摘什么也耽误不了……
他盘算着,心里美滋滋的。
临开工时他又作了个新决定,不再分两步走,决定一步到位。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嘛!
仍旧按计划盖四个温室大棚,但从用料到设备都往最先进靠,最现代化弄。完工后一算差不多投入了有小四十万,不用说,另外的钱他是找亲戚凑朋友借的。尽管拉了饥荒,可是看着新盖的大棚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为自己向事业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而感到兴奋,仿佛看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曙光。
打新起了棚他都是吃住在大棚,一心一意莳弄他的樱桃树。 三月开花,四月挂果。看着今年满枝头的果子,他心里又划算开了:等到收完樱桃有了钱,除了还贷款外,他要把苫大棚全部改成电脑控制全自动的,那样他就不用叫上人上边拉下边拽地盖大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