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2)
2020-03-06 作者:褦襶子 围观 : 1822 次 评论
心理学上有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剥夺了其遭受适当挫折、困难的权利。其结果是这些孩子到了大学(成人)以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在失望、焦虑中就会产生怪异的想法、反社会的行为,甚至自杀。
我们今天就谈谈如何对待孩子们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人们拿他们当大人看,不愿意接受别人说他们幼稚。日常里行事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说。所以对待这种孩子劝说是很难收效的。人的成长与小树一样,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靠其自然成长的。太多外力(人为因素)常常会破坏自然规律。但若不时常剪剪枝,也会出现旁逸斜出现象。
成长中的躁动与叛逆,是生命的力量。就象核能一样,若不能控制其释放速度与方向,势必造成巨大的破坏。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客观上现实中是不存在正能量的,只有给能量一定的条件,能量才会作用于正方向。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就象给成长中的小树剪枝,是为了影响其成长速度与方向,只要能量释放速度与方向可控,不但不会产生破坏作用,还会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那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每个孩子的引导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章可循的。大体上对男孩子与女孩子引导方式有所区别。不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引导孩子们做生活里的优秀性别角色。
先说说男孩。中国的孩子都是从小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基于性别差异,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渴望生活的认同。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们去做一个成人的角色。如果是父母双全,男孩子最好由父亲与之沟通。不过切忌沟通中不能再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以一个成年男人与另一个成年男人角色进行商榷。父亲先通过给孩子讲自己的某些具体的成长经历,阐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习惯的弊端,帮助孩子理解不良习惯的具体危害。并与孩子约定,父母只作孩子的镜子,定期提醒孩子的行为偏差。适当给孩子一些生活里具体担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要时可以与老师共同为孩子营造这种氛围)。
最易拉近这种情况下父子心之距离的,就是关于女人的话题。父子间一但聊起这个话题,孩子就会有种父亲拿他当大人待的感觉。而也只有关于对女人的认识,才能帮助孩子迅速找准性别角色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懂得女人怎么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呢!这是孩子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也恰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母女间很少深入地聊男人话题,父子间几乎不谈女人话题。学校教育虽然有生理卫生课,但是绝少有老师给孩子具体地讲性生理与性心理问题。要是哪个学校真的本着科学的态度给孩子讲了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多的家长会认为这样学校会把孩子教坏,讲这些课的老师品德有问题。而公共教育媒体更是禁忌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节目。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①,已经给中国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性别形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滞缓了孩子们心理成熟的过程与健康世界观的形成。
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不是仅与孩子聊聊女人话题就有达到目的的,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性别教育的老师,可惜中国父母这个老师的角色都做得不怎么好。男孩子怎么去做男人,首先是从父亲那学来的。女孩怎么做女人也首先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朦胧的性意识需要清晰化时,却极少得到正确的引导。
性心理的成熟是孩子健康成长无法逾越的程序。性是人类永恒的动力,而我们的社会却给性戴上了不道德的帽子。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给传统的保守观念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已经无法约束孩子们的性行为,如今小学生中都已经出现偷尝禁果的现象。孩子们的成长迫切需要正确的性观念教育,可我们的性教育远离生活,较好的地区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些抽象的概念。
倘若是单亲家庭,或者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母亲一定要禁忌生活里想到哪说到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最反感的就是母亲唠叨与父亲的暴力。与父亲一些反常失度的暴力教育比,母亲的唠叨对孩子的危害甚至更严重。其对孩子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的崩溃。现实生活中不乏孩子因为母亲唠叨走极端的例子。如果母亲在孩子这个年龄段,能够主动示弱,请求孩子帮助,不但会激发孩子男性的性别意识,还会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青春骚动期。
上一篇:一个人的抗战 下一篇:读书温暖着我的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