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盛会擦亮城市文化名片(2)
城市的历史文脉、空间地理、社会关系和精神面貌,都蕴含在鲜明立体的城市形象体系中。大型体育赛事给了这个体系具象化的空间,于是,赛事的视觉符号系统、城市的面貌、场馆的服务、市民和志愿者的微笑……这些都成为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正所谓“近者悦,远者来”,当来参赛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现场观众接受、亲近、喜爱这座城市,他们也会把这份对城市的认同带回到世界各地去。
用好赛会遗产,有机融入城市文脉
大型体育赛事在赛会结束后留下丰厚遗产,需要举办城市加以精心规划、有效利用。这些遗产不仅包括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也包括赛会举办期间的社会关注度、当地居民的体育热情、围绕赛事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体育盛会对当地居民精气神的提升、对城市精神的弘扬等。用好用足这些珍贵遗产,使之有机融入城市文脉,成为“后赛会”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办一场赛,靓一座城”,杭州在亚运会筹办期间就提出赛会与城市共成长的目标。以之江文化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地标的亮相、城市文旅融合线路的规划等,都体现出赛事与“城事”互促互进,显著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成都大运会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借助盛会向“赛事+”“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迈进,为城市开辟经济文化增长新赛道。北京利用“双奥”遗产举办了“双奥之城艺术周”等系列延伸活动,鸟巢、水立方、首钢大跳台等不仅成为地标性建筑,也成为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城市的文化品牌。
此外,大型体育赛事也为城市留下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制度建设、文化发展等无形资产,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一些城市通过赛会制定长期规划,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制度性地推动群众文体活动开展,为后续举办国际性大型活动积累组织管理经验。比如,为了破解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的国际性难题,北京在2022年冬奥会申办时期就进行了规划,并在成功举办后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冬奥场馆优势,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冰雪训练基地和全季运营的体育服务综合体。这些规划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不仅用于向大众提供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冰上项目培训,还启用了“国家速滑馆08—22足球场”,作为盲人足球比赛和训练场地,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一系列“体育+人文+城市”的有益探索,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为城市文化谱写或激昂或悠远、或雄壮或舒缓的乐章,赋予历史悠久的城市文脉以更多生机活力、更多时代风采!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