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立足考古实证,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2)

2023-10-17 来源:文汇报 围观 : 1695 次 评论

“透物见人”,建立跨越千年的情感链接

  《何以中国》融纪实与影片再现为艺术整体,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干超秉承点创作理念是“透物见人”——就是从故纸堆、遗迹丛、考古现场推演出历史的细节,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的历程。换言之,要让文物“说话”,让一处处考古遗址“活起来”,透过它们,来理解“何以中国”。因此,《何以中国》要展示的,不只是文物本身,更是文物所传递出的早期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历史长河涌动的方向,关乎“何以中国”的根脉所系。

  具体来说,片中以大量的全国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比如纪录片里出现的良渚玉器、殷墟亚长墓青铜器等,区别于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展陈,《何以中国》在拍摄中将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景重新摆放,还原它们在历史深处曾经的位置与功能;又继而在演绎时由专业演员与摄制组复刻的道具“合作”,按考古考证,再现古代的社会风貌。

  立足考古进行推演,“透物见人”的《何以中国》里不仅可见宏大的历史进程,还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见到一个个小人物。他们是在秦楚战场互相扶持的兄弟士兵,是碌碌一生的敦煌驿站小吏,也是离家多年为国斡旋、盼落叶归根的和亲公主……这些不同身份、经历的人跨越数千年时光走来,他们心底的家国情,何尝不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基因,与今天的观众同频共振。

  让具体的“人”来串联浩荡历史,灵感源自考古人的深沉感触。《何以中国》的撰稿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说,作为一位长期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人,他曾被许多人问及,研究中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是不是重大发现带来的惊喜。他答道:“惊喜肯定有,更多的是感动。让我感动的有巍峨的石峁石城、精美的良渚玉器,但有时候,让我感动的是一对夫妻的墓葬,或者是一个陶片上留下的一枚指纹。”现在,《何以中国》希望把如是感动传达给观众。因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波澜壮阔,有金戈铁马,也有那样的温柔婉约、脉脉真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