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子三下乡:寻访林改第一县,青春奏响振兴乐章
为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发挥双碳目标在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价值,用心上好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课”。2023年7月6日至7月10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13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共同组成了一支名为“踏足绿林振兴路,青春助力‘双碳’行”的乡村振兴实践队,共同前往龙岩市武平县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不断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价值。
武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多年来,武平县充分发挥作为林改第一县的地域优势,坚持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客家文化共同发展,打造出了“来武平,我氧你”的宣传名片。实践队员们武平多元文化,品味林改发展成果,交流碳金融、碳普惠产品的发展潜力,助推武平县乡村产业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于石燎阁蜜蜂科普基地前的合影
(一)走进林下产业,调研林改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武平经济发展。为了解林下产业的发展现状,实践队员们一同前往“全国林改策源地”——武平县捷文村进行实地调研,在万安镇副镇长何明泽、捷文村党委书记李财林的带领一同参观了千亩灵芝养殖基地、石燎阁养蜂基地,认真学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的重要作用,实地了解实地了解发展林下经济为农民带来的致富成果,同时知晓了部分产业发展的困境。万安镇何副站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林改’名片,开发研学旅游项目,设立林下经济课程,打造林改文创产品,多措并举,共同打造捷文村发展的‘新品牌’。”
图为实践队员与万安镇副镇长、捷文村党委书记深入交流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生态茶园发展模式
图为实践队员于千亩灵芝养殖基地前的合影
(二)厚植文化沃土,汲取优秀历史经验
武平县是中央苏县,客家祖地,英勇无畏的红色文化与吃苦耐劳的客家文化是一代又一代武平人砥砺前行的精神之源。实践队员们前往武平县梁山书院毛主席故居、刘亚楼将军纪念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毛泽东主席率军三进武平,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铁血征程以及刘亚楼将军与空军的相遇、相知、相伴的过程。一张张内涵丰富的老旧照片、一件件保存良好的历史馆藏中蕴含着一代代革命党人骁勇善战,顽强拼搏的革命事迹,工作人员的讲解也为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思政课”,参观结束后,大家感触颇深:“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踔厉奋发,笃行致远”。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刘亚楼将军纪念馆
图为实践队员在刘亚楼将军前的合影留念
(三)交流生态金融,共商双碳发展模式
为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居民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武平农信联社创新性地开发出碳积分、碳金卡,碳普惠产品。针对生态金融的发展模式,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实地调研,与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林灵生副主任进行经验交流,就武平县的农村合作信用社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分享了“普惠金融·惠林卡”、碳金卡等工具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实践队员们向林副主任就农信社的工作困难之处、碳核算体系的建设、支林金融产品对民众的普惠程度等问题提问,林副主任也针对以上问题向同学们答疑解惑,鼓励同学们学好知识,在强农兴农的领域发挥高校学子的真才实干。
图为实践队员与武平农信联社负责人深入交流
(四)点燃科技之光,宣传低碳环保知识
科技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肩挑科教兴国的使命和担当。为进一步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培养小朋友认识科学、爱护环境的情怀,实践队队员们为武平县大爱社区的二十余名小朋友开展了一场趣味支教活动。在支教活动中,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们一同参观武平县科技馆,为他们解释实验装置背后的科学原理,不断激励小朋友们留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实验背后的本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此外,实践队员们还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趣味支教课,在实践队同学的介绍下,小朋友们对“双碳”理念有了初步理解,纠正了他们在垃圾分类上的误区。同时,实践队员们引导小朋友们绘出内心的低碳图景,一幅幅以节约用水、绿色出行、植树造林为主题的画作,也展现出了小朋友们植绿护绿爱绿,呵护地球母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