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跨界•前沿•合作:中国式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2)

2023-08-31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834 次 评论

另一方面,当文化的差异性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叙述对象,人类学知识能够更有效的解释艺术界对跨文化事项的挪用或借用,做出更有效地解释,甚至可以将“艺术场景”化为艺术和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知识生产场所。由此,更多借用人类学语言的艺术策展、艺术批评、艺术写作相继出现,其重要意义在于,在讨论“他者”和“文化差异性”的后现代语境中,人类学家的获权和补位丰富了当代艺术理论的探讨,在艺术民族志的写作中深入观察当代文化、社会、艺术等关系。基于此,方李莉教授进艺术民族志写作的新探索、人类学文本可视化、剧场民族志与艺术场景探讨的意义与价值等话题,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延展讨论,旨在激发更多前沿理论的跨界研讨。

继而,就展览中互联网技术对于表演和场景流的加持效果,朱旭光教授做了发言,他结合自身兼具设计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多重理论背景,特别关注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交流和公民性精神的塑造,从设计和传播的角度进行了发言,并结合展览主创团队提出的多组概念谈了自己对于展览的三点感受,一、指出展览贯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创造了数字技术环境下的一种线下艺术景观;二、展览打通了艺术家、参观观众和网络受众的互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传播场景流;三、展览打通了从创作到展演的价值逻辑。继而,朱教授又以三个概念分享了其对于艺术场景表演这个关键词的思考。第一是融合下一代网络原住民“Z世代”的特征和兴趣点,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关注到其特有的叙事与传播特征,提出流动性青年群体的概念;第二是因为关注到朱乐耕教授在环境陶艺理论中提到气韵流动的美感,提出综合材料与场景营造中国材料的场景概念;第三是从管理学视角提出的价值链的概念,即以艺术观念与文创产品联动转化,由具体的建议指出实现品牌价值、服务价值、产品价值一体化贯通的实际需要,目标是达成整体价值的提升。

而后,原本应该主持此次论坛的邓佑玲教授,因天气原因未能到现场,她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了发言。此前,为了探索艺术实践和表演理论内部的跨界空间,邓佑玲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特别邀请了多位舞蹈演员到场,在陶艺空间中进行精彩的舞蹈表演,不论是画舞合一的《俑Ⅲ—唐乐宫图》,还是留白幻境的《香山射鼓》,都化为展览中一个动态的艺术场景流,为当代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次值得深入探讨的陶瓷装置艺术综合展览的实验案例。并且,邓佑玲教授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艺术理论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田野调查工作,在舞蹈艺术研究的同时,也涵盖了人类学思想的考察。基于这样的研究基础,邓佑玲教授结合自身此前观展的感受,指出本次展览既具有当代性,也具有民族性,具有当下中国式审美的引领性,也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气质,是一次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展览,探索和开启了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中空间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合作的新模式。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是面对新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应该说是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在政策层面实现了打通,而本次展览与此变化则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呼应,在同一展览空间中,对造型艺术和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做出了一次富有创意和美感的尝试,共同构成了一个艺术场景流。无论是造型作品艺术家还是音乐、舞蹈表演艺术家,其创作过程都是一次身心的、情感的、感觉的、精神的灌注过程,都充满了纯净的生命参与身心互动,这一点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艺术史研讨价值。包括方李莉教授提出的剧场民族志概念,包含了强烈的互动性、对话性和共通性,提示我们可以在作品形成过程中增加多主体的记录和关注,贯彻艺术研究中的一种公众性视角和能动性写作。

总结来看,本次研讨中有人类学背景的艺术理论家,兼顾艺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背景,对应本次研讨所划定的主题范畴,深入参与艺术实践和艺术现场,丰富了艺术表演理论的讨论深度;还有多学科跨界学者针对本次展览中所谓艺术场景流能在线上、线下多重空间中实现,并包容多种艺术形态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展开讨论,指出这实际上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也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这个研究,所以这又是一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实践活动。可见,背靠此次展览搭建起的跨界研讨空间,充分加深、拓宽了展览的理论讨论范围和平台价值。并且,此次展览不仅在空间中展示,也具有时间性,随着时间的进程,事件式的展览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更新,“剧场民族志”与“场景流”成为一对双向而行的概念,即“场景流”可以为艺术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不断演化的剧场式田野现场,因此,艺术人类学视角的田野考察工作得以在展览中持续展开,伴随这次展览,产生系列的艺术田野日志。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视角促成艺术观念的更新,剧场民族志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实现了创新。整合来看,当前人类学与当代艺术并肩前行,因而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在互联网空间促发现代性问题研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问题上,也初步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想要更多、更深入的突破性创新理论空间探索,还需更多的同仁参与进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