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前沿•合作:中国式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
撰稿人_ 李玥
2023年7月31日上午,“中国式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表演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是“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展览期间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第一场,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承办。本次展览是由著名陶艺家朱乐耕领衔所做的系列作品展,此次展览的大特点是注重理论先行。尽管展览中有朱乐耕教授早期以及中后期的系列作品展出,但最受人关注的还是他后期带领团队创作的“生命之盒”“莲之镜像”,以及在他的指导下由朱阳为首席艺术家的朱乐耕工作室团队创作的“花的精神”“花的三重境界”这四件大型的场景艺术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自策展和创作开始即围绕“艺术场景”“场景流”“剧场民族志”等重要理论概念展开深入思考,并融入整个展览中。力图在创作的理念和表达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同时,展览特地组织多场学术研讨会,尝试在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及人类学等多个理论跨度中,突破对话壁垒。并以在“传承中创造”为主题,就互联网背景中的作品与观众的关系,以及中国式当代艺术走向场景化、表演化、剧场化等的可能性展开讨论,既期望在学术研讨空间中达成新话题、新理论、新观念,也通过创造艺术事件而参与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
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李修建首先介绍了各位到场嘉宾,并邀请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代表主办单位作欢迎致辞。一方面,方李莉对各位到场嘉宾冒雨前来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和欢迎,另一方面,她也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标做了介绍。面对当前展览所引起的现象级传播现状,从艺术现场到艺术理论,其背后有诸多理论空间值得深挖和探讨,将社会生活语境中的艺术事件融入艺术史视域的思辨话题。可以想见,理论家眼中的展览,从空间器物的展览到表演实践的展示,从空间艺术到实践艺术的拓展,绝非简单形式层面的改变,还潜在着更多维度的理论延展空间。因此,本次研讨会中特别邀请的专家既有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理论背景,也有舞蹈、设计、工艺等艺术实践研究的背景,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云集,在共通和差异的视角中,多家争鸣,妙语连珠,共襄中国式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新论题研讨。
基于此观察和思考,朱阳继续提出其策展理念的核心观点:展现一个贯穿文化、艺术、生活的美学主张,他认为,经过传统社会到现代艺术的美学主张流变,是全球的人文景观趋于“人本人”式的同质化的过程。传统的复兴最终将在国际化平台上重构贯穿多元的地方文化、艺术、生活的美学主张,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中国式的当代美学表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面向世界的中国象征系统。继而,朱阳着重对本次展览中部分艺术观念进行了介绍,包括特定场域、天地人宇宙结构、中国式动态欣赏视角等,结合作品对展览中美学编码的应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解读,并且简要列举了这次展览中产生的系列理论,包括美学性的文化差异、文化皮肤、艺术中的全民艺术再生产等等,这些理论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结合文化符号的生成逻辑来表达、交流、激发和思考,使源于文化的美学主张从艺术世界蔓延到生活世界,这个蔓延的过程,则需要大量的探讨、研究和实践的再记录等。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就对各位专家学者呈递了一份诚挚恳切的研讨邀请函,在开放的理论空间中,期待各位对展览中预设的观念和展览现象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孙东宁教授多年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北京中轴线非遗以及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协同创新研究等,因此,孙东宁教授转而从非遗文化研究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谈起。首先,此次展览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展,选择以传统工艺和展演结合的特定形式,特别符合当下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文化生活产品的核心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深刻实践。其次,从特定空间与特定内容的组合来说,本次展览所在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是北京中轴线延长线上的一个特定空间,展示具有中国气韵美学的艺术作品尤其适合,包括朱阳教授提出的文化皮肤、文化口音等抽象概念,由之产生的行为模式和特定情感等,都以非常活态的表达在这个空间中展示出来,让所有观展的观众得到沉浸式的感受,并且成为展览中的一部分,达成一次中国传统工艺的协同创新实践。并且,琵琶、阮、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表演使得声音符号也成为场域空间的一部分,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多重感官,静态展览、动态展示和活态展演的“三展”结合形式与观众形成对话,这正是此次展览的独特之处。基于此,孙东宁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空间属性的角度来说,未来也可考虑将展览空间拓展到太庙、恭王府、天坛神乐署、景山观德厅、孔庙国子监等传统空间中,产生进一步的碰撞和话题延展;从展览空间的可移动性来说,也建议展览借助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等方式展开全国巡展,在不同地方、区域文化的氛围中发现更多的理论价值;进一步地,充分发挥展览空间和时间线上的双线延展,以及展览中的中式审美元素,鼓励展览团队将作品带到其他国家进行展出,激发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当代艺术发现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