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最深层的状态——与保罗·克利一起来一场“现代主义漫步”

2023-09-01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69 次 评论

保罗·克利在1926年 摄影:Hugo Erfurth, Dresden

所以,让我们说一说保罗·克利吧!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说的故事,也有太多可以给予今天的我们以启示与能量之处。尤其是在一个亟需从疫情后重新抖擞以及心灵需要治愈的时刻来说,重温保罗·克利或许不仅仅在于艺术,更在于“我”及“我们内心”;是的,克利的艺术描绘出了人们最深层的状态。

“现代性”的品格

保罗·克利是非常勤奋的艺术家,留下900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反应了克利对世界的想象和看法,始终充满诗意、音乐性和文学性。更深层的意义源自他的独立人格、智慧思想和辛辣的幽默感。克利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和技法,与自然和内心知觉联结,并终其一生都未曾改变初心——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期,艺术依然是他心中不灭的太阳,是乱世的灯塔,他也将这种信念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着迷克利的原因——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一个人的“现代性”。

作为音乐家的儿子,从小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这或多少影响了克利对绘画的感觉,他的画面画面有音乐节奏的韵律。后期作品中又融入了很多符号,虽然每一个都是有含义的,但他依然留给观众足够的自由去注入自己的解读。所以我们也不妨调动我们多感官去冥想一下他的画面。

保罗·克利  Ad Parnassum 1932 布面油彩 100 cm × 126 cm  瑞士伯尔尼美术馆收藏

1928年的埃及之行对克利的风格可能又是一个转变,从早期流动浪漫的线条到沉淀下由几何方块与色块符号构成的宇宙万物,视觉风格上更为拙朴、抽象,一如古埃及的壁画。尤其是对太阳的突出描绘,占据画面的主视觉位置。在构图上将几何图块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结合了早年对点彩技法的探索和中期对色域排列的实践,线条也没有被拉下,穿插其中加强了时间的动感。其于1932年创作的“Ad Parnassum”就是此集大成者。

可见,身体力行实践前人和自己的理念,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古往今来大师的成就,思考如何承继前人的优秀之处并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最终输出为经由自己思考和转化的艺术形式,以及更重要的描绘出形式之下,画者的灵魂——画家对世界、生活、人类、历史和山川万物的感知与爱。

来自山川湖海的灵性

在保罗·克利眼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创造性思想》是他在包豪斯设计学院授课时的理论著作集,他在书中写道:“大自然就是一所优秀的艺术培训学校,赋予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力量,让艺术家可以进入自己最深沉的状态。”

保罗·克利《姜饼图》1925 纹理墙纸上油彩、钢笔与墨水 21.8 × 28.8 cm 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柏林国家博物馆联盟 NG MB 131/2000 摄影:bpk图片社/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柏林国家博物馆联盟/延斯·齐厄

“散步”的线条

在现代主义以来的不少专项研究克利的哲学家如德勒兹、利奥塔这里,线条是被反复提到的特点。比如抽象而系统化的哲学概念,或许克利自己的解读最为直观清晰——“线条就是一个点在散步。”克利在《日记》里充满诗意地写道。

克利的氛围感和“留白”其实像极了中国文人画。线条和结构极简,画面的留白留给颜色的晕染。克利是将具象简化,而非抽象化——这可以对应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诗意”。而克利确实谈过书法性线条的运用:“越能用文字描述的事物,用符号便越容易辨识。”——这也是为什么在克利中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简洁如涂鸦的风格。克利还说过:“如果我们从秩序的角度看事物,如果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其本身,并且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就是它们存在的方式,那么,简洁就是可见的。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

保罗·克利 《带暗色门的房间透视图》展览现场 图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富有意味的几何色块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