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通过这本讲生活的书,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村庄——乔晓光《村庄里的艺术》新书访谈(2)

2023-07-27 作者:许柏成 围观 : 950 次 评论

这些田野个案的讲述,也是在讲述田野的方法,同时通过田野事实的分析,引导同学们去关注一些社会与文化方面的问题,比如《一座山的故事》,其中包含的民间艺术并不是很多,但它体现出了民间信仰的一些比较本质的问题。“活态文化”一词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和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定义和概念,文化的活态性其本质是人的文化思维、文化情感和文化价值观。人的思维与生存环境形成了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也在变化,用复杂性理论来讲,复杂系统的存在是靠其“自组织”系统的运行。

剪花娘子库淑兰与她的窑洞  乔晓光拍摄  1988年

艺术中国:如果让您选择一个您最感动或心灵冲击最大的故事,您选哪个?

乔晓光:我会选择讲述乡村剪花女人的故事,因为乡村妇女被忽略的太久了。我的老师开始看到了剪纸背后的文化——窗花不单单是艺术,还是民俗传统和本原文化,以及对一个区域性地缘文明的历史记忆。到了我们这辈人,乡村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离开乡村,传统开始衰退,我们在剪纸申遗的过程中,开始关注传承人的学艺经历和生存命运。

在申遗的天才传承人遴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剪纸传承人老奶奶普遍存在的人生磨难。她们剪纸铰的那么美好、生动,令人感动,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女人在乡村社会伦理中的不公平处境和的磨难。2003年我写了“文化尊重离农民有多远?”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不久又在《北京日报》写了题为《21世纪中国乡村的“剪花娘子”现象》的文章,讲述了千百年来传承着吉祥灿烂民间艺术的乡村女人与所经历的磨难和苦难,形成了21世纪初具有强烈反差的乡村女性文化现象。女人在乡村是被边缘化和卑微化的,没有人给她们足够的文化尊重。为什么她们命运中有那么多苦难磨难,但她们把艺术创造的这么好看、灿烂、艳丽和吉祥。我们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关注艺术背后的人,关注文化创造主体的处境与内心。随后我在文化遗产学系提出了“乡村女性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主题,开始指导学生以口述史、图像史的方法来研究乡村女性传承人。

库淑兰剪纸 ——《一树梨花开粉墙,娘在绣房教贤良》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提供

艺术中国:您现在怎么看您和民间艺术的这种缘分?田野调查研究对您的艺术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乔晓光:和民间美术的缘分是大学毕业后开始的,首先是发现了生活中的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明确了向民间美术学习,结合西方现代艺术探索绘画现代性的问题,后来赶上85美术新潮,以油画和剪纸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

198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研究生后,民间艺术成为我的研究对象,不断的田野与艺术创作,一方面是延续了借鉴民间艺术进行现代性绘画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加强了对民间美术的文化研究。同时,开始了对剪纸的教学与田野研究。最初的剪纸研究是围绕着黄河流域的乡村开始的,后来,发现剪纸是跨民族、跨文化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年的乡村田野一路走来,和民间艺术的缘分还是很深的,因为生活总是带来太多的相遇与惊喜。生活变化太快了,我们做的记录可能将来会成为历史的一环,现实中就可能荡然无存了。

陇县年节中的步社火  乔晓光拍摄  2019年

艺术中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城市长大,很少机会到农村,在大学如果不是这个专业的话,可能也不会接触到相关信息,您觉得怎么样才能让中国年轻一代人了解和关注民间艺术?

乔晓光:面向年轻人的文化传播,确实应当考虑传播方式的适应性与亲和力。这方面倒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2019至2021年,将近两年时间我带着团队在陕西陇县调研脱贫攻坚的乡村工作,当时年节调研时接触到了一些演社火的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小伙子们都很帅,1米8多的个子,扮出装来很威武,他们游演一天给几十块钱。当时觉得这个地方的人文化觉悟真高,后来发现是因为他们喜欢短视频、抖音的传播。他们觉得演关公和周仓以及一些古代人物是很酷的,就像城里的女孩喜欢穿汉服一样。实际上他们是被现代传播方式所吸引,再苦再累,他们也愿意演。同时,我们也发现村上女孩们都愿意扮高芯社火中的七仙女,这个被固定在钢筋架子上的古装扮演更加辛苦,但她们觉得这是一种很美的荣誉。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