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B信阳书墟论坛:一场书与城市的对话(2)
秦蕾分享现场(摄影:波妮)
群岛BOOKS创始人秦蕾从出版、新媒体、书店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从业经历。秦蕾是一位资深建筑专业图书策划人,她曾经策划了《一点儿北京》《收缩的城市》《楼房花朵》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建筑书籍。与书打交道近二十年,秦蕾一直有一个书店梦。2020年,她在上海西岸正式启动了以建筑和城市文化为主的群岛BOOKS书店,秦蕾将书店选址在上海西岸腹地中龙华机场旧址的跑道公园内,这里非常安静,很适合读书。书店在业务方面除出版之外,加入了新媒体和书店运营。在疫情初期,秦蕾团队进行了以城市热点主题的大量线上直播和播客。秦蕾对当下以打卡流量为主的网红书店比较排斥,更希望做成选品好,有性格的专业书店。尽管近几年书店面临疫情的巨大压力,她依然保持乐观,所有选品均经过严格筛选,其中包括大量独家首发书和绝版书,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建筑书店是秦蕾始终追求的目标。
谭芳分享现场(摄影:彼得猫)
广告人、广仁计划发起人、红富士未来家创始人谭芳讲述了她与书店结缘的几段经历。谭芳有非常成功的商业经验,但她同样有书店的文化情怀。谭芳作为烟台人,她感叹于烟台海滨的历史街区完全变成高档会所密集的商业街,与烟台普通人的生活无缘,于是她在2016年,邀请策展人欧宁与曾设计出“最孤独图书馆”的建筑师董功等专业人士,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广仁计划,重点打造芝罘学馆以及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用艺术与审美、文化与教育、建筑与设计赋予老建筑空间新的活力,并邀请专家和普通市民进入这些高端的封闭空间,让这里成为普通百姓看书、学习、分享记忆和建立认同的公共空间。这一愿望最终也延伸到当下在信阳实施的“两个更好”书屋计划中。
书的交往:从阅读开始
书不仅给读者提供知识,阅读本身也是一种连接读书人的媒介,在“书的交往:从阅读开始”这一环节中,周玥、池艺涵、程一楠和任绪军四位嘉宾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池艺涵分享现场(摄影:彼得猫)
打边炉的编辑池艺涵详细介绍了打边炉作为一家艺术机构的完整工作机制,包含打边炉是什么、打边炉为什么要做书、打边炉如何理解“书”、打边炉做了哪些书、做书与打边炉的工作之间是什么联系。池艺涵介绍打边炉秉持着立足地方,独立发声的理念,“立足地方” 主要指打边炉主要聚焦于珠三角地区的文化生态,“独立”不仅表示打边炉是一家独立的采编机构,“独立”也延伸到编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上。在出版方面,打边炉以文字出版为主。文集是更加厚重凝练的文本方式,而zine(小册子)多承载艺术家单篇访谈,它不依托网络分发的方式,打破了阅读的完整性,编辑部希望提供给读者一种更加快速、灵活、更轻的纸本阅读方式。
任绪军分享现场 (摄影:刘力萍)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的编辑任绪军介绍了拜德雅的相关情况和发展历程。拜德雅”是古希腊语“παιδεία”的音译,原词在古希腊语中与公民教育有关,拜德雅主要致力于综合性人文科学,除导读书,入门书和原典之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和回忆录等。拜德雅出版过《导读拉康》《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等优秀书籍。任绪军认为通过书这一媒介,将作者、译者、读者和设计师等群体建立为一个共同体,做书是一次又一次握手,是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卖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得到读者及时的反馈,这是持续做书的动机;社交媒体时代,编辑过于现身,反而把编辑工作变得扭曲,将书粉丝化;做书要抱着必死的心态,书不是永恒的,但阅读是永恒的。
地方之书:从都市到乡村
“地方之书:从都市到乡村”是本次论坛最后一个环节,陈东、季尚之、刘庆元和左靖分别从各自在城市与乡村的实践经历讲述了书与地方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刘庆元与策展人左靖,以多年的合作经验为例,分享了“走入地方”的实践和心得(摄影: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