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如何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将北京中轴线放进博物馆?

2023-04-03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50 次 评论

“中”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构建世界秩序的基础,而北京中轴线则是这一观念在都城规划中的实际表达。中轴线上对称分布的街道和建筑、层次鲜明的建筑色彩、高低有序的天际线、乃至隐秘的空间模数,无不体现着这种秩序。更神奇的是,在7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先人都没有偏离这个秩序,而是为之添砖加瓦,直到今天也是一样,古老的中轴线依然鲜活。

中数艺DAC艺术总监王泊乔带领团队负责“辉煌中轴”展览数字多媒体的创作和设计制作,与北京市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馆的领导、专家及策划团队经历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创意、设计和打磨,共同完成了序厅、中轴线数字沙盘沉浸空间、祭祀乐舞、八大工艺、我在中轴线上等17个多媒体互动展项,用交互沉浸的数字艺术化设计理念,丰富的视觉感知与场景互动体验,跨媒介、跨时空的新媒体艺术手法,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

中轴印象,始于序厅

当古人抬头仰望星空,文明就开始了。序厅作为展览的开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讲述古人从仰观天象开始,形成一套掌管人间的时空礼序的过程,为观众营造整体的中轴印象。

中轴线数字沙盘沉浸空间

通过长达16米的巨型实景沙盘和虚拟数字融合技术营造站在数百米高空的超级视角,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展现出中轴线气势恢宏、秩序严谨的壮美景观,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在几分钟内通过视、听、触等多感知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中轴线纵贯古今的文化风貌和日夜四季轮转,这也是首都博物馆将展览叙事空间进行数字剧场化的首次实践。

首都博物馆供图

在巨型竖屏上,观众的视线跟随中轴线不断向北延伸,直至燕山山脉,由中数艺DAC艺术家董亚楠带领中央美院绘画团队对《燕山八景图》进行数字化重绘,创作团队对燕山山脉进行卫星定位和三维动画实景重建,呈现燕山上的四季景观和日夜轮转。

有一位专家级领导在看完数字沙盘展演后评价:“展览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需要语言文字,观众就能懂。”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大都有自,翻出一个元大都

北京中轴线营造的原点是什么?“大都有自”视频多媒体作品以古人的时空观为视角,以周礼《考工记》为线索,阅读史料书籍,追本溯源,梳理元大都营建规制的源头,及后续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形成的过程与背后的文明观。

先民通过观测星空来总结天穹秩序,“天上紫微星,人间帝王城。”暗夜星空是本作品图像的主要语言,也是具有唯一性的语言。“大都有自”以复古的翻折书为内容载体,视频以逐渐翻开的形式对应表达中轴漫长、脉络清晰的形成过程,揭秘大都有自之谜,观看视频犹如翻开先民用时间书写的古籍。并结合核心汉字“中”的形态与含义,展现古人天人合一、居中而治的思想。视频中的翻折书以“中”字镂空开始,整体展开之后,以“中”字形态结束,由表及里,亦对应中轴线建筑群的方位和形态。音乐是本作品的气和魂,古琴朴素的音色和古老的弹奏方式,会将听众带入遥远的虚空之中,与作品核心的时空观交相呼应。

八大作,手绘动画致敬非遗匠心

八大作营造技艺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包括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如何让这八大技艺活起来?

祭祀乐舞,重现中轴线上的雅乐与古舞

雅乐与古舞在今天已经沉寂,要如何重现中轴线上礼乐交融的景象?“祭祀乐舞”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祭先农坛图》卷一为底本,将古画卷与LED曲面屏结合,对雍正帝前往先农坛谒神农,在中轴线上行祭礼的盛大场景用视听多媒体的方式生动演绎和复现。

祭祀乐舞,庄严肃穆,似此不足敬神祇。祭祀乐舞所用之雅乐,可能在很多人想象中,异常华美,其实不然。雅乐的风格是中正平和,因为它是献给天地日月诸神的,注重礼仪,崇尚肃雅。如果通俗点说,它其实不是被用来赏听的,而只是古时候祭祀仪礼上的一种仪式性的音乐。在雅乐声中,周代的干戚舞与羽籥舞在今天也同样尘封在典籍之中。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