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奢侈的事莫过于有人愿意和你分享他的思想——一个“英文盲”用十八年时间采访全球100位艺术界名流(2)
这个展览结束不久我联系到了阿布拉莫维奇。由于展览全球性的轰动效应,世界各地预约采访阿布拉莫维奇的媒体排起了长龙,但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她最终同意了我的采访请求。该访谈发表在《库艺术》上——题为“艺术家不仅应当思考自己如何活着,也应当思考如何死去",一时成为国内媒体竞相转载的热门文章。
艺术中国: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话,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
张鸿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人们相互理解彼此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困难,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性,是产生误解、误判的根源之一,特别是当全球化进程中发生的诸种不确定性,更加助长了偏见与分歧的加深。艺术作为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外延特征无不真实地反映着世界的纷繁与复杂。因此,美国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信奉不同范式的人无法实现交流和沟通,即“不可通约性”学说。“不可通约性”是指:两个理论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是不能比较的。在他看来,解释学哲学在承认“先见”前提下通过对话达成“视界融合”,进而消除“不可通约性”。
在与世界各地艺术圈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是一个既艰难又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工作,特别当对方是业界精英或翘楚时,更能将你带入一个从未触碰的领域:他的思辨、视角、学识、修为以及价值观,几乎都能对你产生巨大的磁场,将你吸附于他的周围,感受他的能量。与这样优秀的人做深入交流,长此以往人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眼光,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某中微妙的变化,促使你跳出之前狭隘的个人视角,用一种更加包容、宽泛、理解的心态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艺术中国:目前,中国艺术圈大概还没有一部级别和段位如此之高、如此集中的国际名家访谈专著,你是否有将这些访谈结集出版的考虑?
张鸿宾:坦率地说,这也是我考虑的计划之一。这一百位艺术精英的访谈约计四十多万字,从当初一个不经意间的想法,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出乎意料的成为了一个国际艺术进程中,世界各地艺术圈发生、发展的历史记录,并且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观点、解读这个过程,从而有了些许深入参与共同书写全球艺术事件的某种意味,这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化当代艺术进程中,其身份与自觉性的极大提高、进步和变化。(图片由张鸿宾本人提供,采访/编辑: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