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迫近,艺术何为?——首期“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精彩上线!(2)
·在图像方面,ChatGPT未来能否达到像语言一样的输出程度?
【赵萱】:ChatGPT的代表性突破是在人机交互层面,它可以根据语言的交流,理解人类的想法,这样得出的答案也会更加准确。在AI中最难的语言是对NLP的理解,模型通用性的功能就由此体现。
【高登科】:目前业界已经开始使用了,至少有五六个比较大的平台在开发和实践。一些大学生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做出小型的数据集,能够和相对大的平台产生联动。现在3D的白模,或是有一定空间属性的数据也在介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参数化设计模型。
【郭成】:其实AI已经非常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比如淘宝的推荐广告就是AI生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生成艺术家Frieder Nake说:AI不会变得智能,因为它不会死,人的智慧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让人类活得更好。去年关于谷歌的LaMDA模型,工程师发现他的回答已经开始有了自主意识。相较于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如今的艺术从业者或许更需要关注技术伦理的变化。
·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有时甚至能生产作品,从艺术角度应当如何看待?
【赵萱】:从AI的内容来说,信息过载是人类遇到的问题。人类要用艺术的方式面对无限的可能性,然后保留专注力和生活的本能。
【高登科】:我们常说艺术是启发人成为人,而AI的发展则是倒逼人思考之所谓为人的意义。目前AI不能成为主体,是因为它则不具备选择性和判断性(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
【郭成】:艺术蕴藏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从艺术创造力的维度上讨论ChatGPT中值得珍视的、能够被历史留下的事物。
【张辉默】:目前AI可以大量复制画师的作品,或者说复制一种风格,说明某些技能在AI逐渐介入的情况下,竞争力会越来越有限。最重要的是,AI介入可能会出现大量同类化作品,所以不管是艺术还是其他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极为关键。
·AI绘画方面,相同的关键词会生成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吗?如果会,我们应当怎样面对?
【赵萱】:当锁定在非常精准的范围,或是非常有逻辑性的结果时,AI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如果出现同质化作品,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人的创造力不够。
【张辉默】:AI掌握艺术家的风格后,就存在被大量复制的可能性,从而带来作品同质化的问题。同质化问题其实不只是AI出现时,当技术门槛变低后,任何东西都会出现同质化。
“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系列论坛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