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第一时间,30余位文化行业专家学习解读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召开

2022-10-24 作者:王尔晴 围观 : 870 次 评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断,对未来的文化工作作出了纲领性指导,明确了崭新的使命任务。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当日下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文化旅游领域知名学者第一时间就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展开交流研讨。

与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

举旗帜,以优秀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二十大会主题中强调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报告中提出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目标,都对新时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明创新——文化自强”逻辑提出急迫需求,未来要用更加综合的文化创新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动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回溯了过去一个世纪文化发展脉络,认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要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也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各方面及其整体,而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体系构建,正代表中国社会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建树,因而可以称为中国式文化现代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需要重新思考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三对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回答了谁的现代化、什么方面的现代化、以什么途径实现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等重大问题,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和文明传序、文化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聚民心,以公共文化服务传递更多温度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普惠的重要方式。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二十大报告中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其中有两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中国特色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绩效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现代性不足的表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内置循环的独特性,建立行业循环与社会循环相协同、供给侧与消费侧相协同、传统管理与数字化管理相协同的综合改革策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认为新时代十年文化产业经过“十二五”时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和“十三五”时期的提质增效阶段,进入“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带动战略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指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出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和数字中国战略和坚持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未来的基本特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从文旅融合的重点区域、重点业态等方面分享了他的思考,并且提出要落实二十大报告对于“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文化和旅游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李炎指出二十大大报告在“理解好人民群众急难盼愁问题”中提及的“均衡化和可及性”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更高目标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