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颦一笑皆成趣:图画里的“百态众生”
明,张宏,《杂技游戏图卷》(局部)
那些画面里的人物与情节,是画家们感受到的人间烟火。
蚂蟥描、战笔描、高古游丝描……人物画极简的线条之美
展览起首处,卷首乾隆御书“苇龠余风”四个字提醒着观众眼前这幅画作实打实的分量。与山水画大开大合的整体时空感和悠远的意境相较,人物画的观看趣味多在画面的细处,尤其是画家们在刻画人物的线条和笔法上,好的人物画看点十足,佼佼者更可凭一根线条打天下。
画作局部
画作局部
画面表现了某日园林主人遍邀宾客歌舞赏乐宴饮,而同一时间,家丁们各司其职,或溪中捕鱼,或采摘鲜果,或两两于采办途中偶遇聊上几句,宾客就坐的庭前古树参天,画中的园林虽不十分精致,却也被打理地井井有条。
画作局部
马和之的人物画上承李唐又比李唐更进一步,他将笔墨技法由塑造形象转变为线条本身的审美和意趣上。比如画面中心几位正在干活的家丁,几笔流畅利落的线条,便使人物的身姿、情态尽显。
马和之又被视为“小吴生”。在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人物线条极具观赏价值。
南宋,刘履中,《田畦醉归图卷》(局部)
南宋刘履中《田畦醉归图卷》显然表现了另一种线条风格,如果说马和之的线条是“婉约派”,刘履中的线条则更具力道、劲道、结构感与张力,人物形象上带有微微的体积和块面感。
清,罗聘,《豳风七月图卷》局部
清代罗聘也画过《豳风七月图卷》,少女的裙裾飘扬,衣纹如流水般洒开,线条有“马和之”的遗风,十分凝练。
明,周臣,《渔乐图卷》(局部)
周臣《渔乐图卷》(局部)
在明代周臣《渔乐图卷》里,笔墨线条又被演绎出另一番意趣。人物以勾写塑其形廓,薄色淡染,衣纹施镢头描。周臣极善把握富于情节与人物动势的生活场面,这幅画面描绘了江南水乡渔人作业生活的场景。画幅右上角的渔人不知道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大鱼,正迅速张弓对准水中的“猎物”,站在船头的渔夫也用手里的网兜积极配合着,离我们最近的渔夫背对我们扭头看向水里,两只脚一前一后,身体前倾不忘保持平衡,周臣十分敏锐地捕捉和刻画下这一生动瞬间,也表现出渔人们于生计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
清,冷枚,《农家故事图册》中一幅
他们有的正睁大眼睛往石缝里瞧,似乎发现了什么……
清,金廷标,《婴戏图轴》(局部)
这边两位小童正在斗草,红衣小童也许是刚刚败下阵来,正欲拔草卷土重来,孩童娇憨的表情,十分可爱。
清,华嵒,《桐屋闹学图轴》
华嵒《桐屋闹学图轴》,画家以白描刻画人物,先生伏案沉睡,小童趁机大闹学堂,孩童形象的塑造虽有程式化的一面,但画家对人物表情、性格和内心世界的表露却很鲜明。
明,张灵,《渔乐图轴》(局部)
明,周臣,《夏畦时泽图页》(局部)
南宋,李嵩,《货郎图卷》
除了日常劳作、风俗农事等古代传统生活场景,宋朝时社会生活活跃,商贾交易往来频繁,绘画中记录和表现城市生活的场景开始出现。南宋李嵩《货郎图》便记录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商品交易场景,货郎进村时可见母亲带着欢呼雀跃的孩子前来购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货架上的字幅可知,货郎还身兼风水先生、代写文书、代诵仙经等事。画家以细笔勾勒轮廓,并施淡彩,儿童神态天真,欢乐而急迫的心情跃然纸上,货架上品物繁多,单用眼睛浏览细数担架上的物品便足以令人目眩,但李嵩却可以做到一笔不乱,可见其画技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