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将至,去画里看云
刘珏,夏云欲雨图(图片源自故宫博物院)
这些诗句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每每读来我们却总能与之共鸣,慨叹古人的浪漫情怀,寥寥数字便将景物背后的意境道出。中国人对云,有专属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他们用自己的思绪和想象,在画作里为“云”编织出一方新的天地。水云之间,是文人心中的桃源净土。
中国山水画中,留存有大量画家对“云”这一意象的描绘,历代画论里也有画家们对如何刻画云写下的注解。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到:“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
古人以烟云二字称山水。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如果艺术家在画山的时候,不画烟云,就像春天没有花草。如果春天失去了绽放的花朵,鲜嫩的绿草便与其他季节没有区别。艺术家在描绘一座山时,如果画上烟云,那么这座山便有了多种样貌,从而与众不同。
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图片源自故宫博物院)
有时,欣赏一幅山水画,很直观的一点就是你有没有想到此画中一游的向往,或者本能地久久观看,在画里感受到一种无穷的意蕴。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中,最吸睛的部分莫过于画面中间,曲径与山峦连接处隐约缥缈的一条云带,这条云带使整幅画面顷刻流动起来,远山近水,万物润泽华滋,全图虽未着色彩,一片灰白,却没有人会质疑画面里的生机。
格哈德里希特,《云彩习作(背光)》(图片源自网络)
云在西方艺术世界里常常是神圣的象征。里希特的云朵则不只象征神圣力量,而是邀请观者探索绘画与摄影、大自然与崇高体验之间的关系。一如他本人在创作《云彩习作(背光)》的同年所言:“我想画一些美丽的事物。我自视为绘画和艺术的继承者。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种广袤、伟大而深厚的文化,但我们仍身负传承的重任。无论是一心沉醉于昔日盛景,或完全放弃挣扎、顺应时势在糜烂中颓唐,两者皆不可取,但若想避免堕入任何一方,亦非易事。”
约翰·康斯特勃作品(图片源自网络)
伊恩·费舍尔作品,布面油画©伊恩·费舍尔
凡·高,《奥维尔平原》(图片源自网络)
从绘画中暂时离开,当代艺术界也有因造“云”而蜚声国际的艺术家。
这朵悬浮在房间里的云是荷兰艺术家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Berndnaut Smilde)通过平衡温度、湿度和照明,用一种能在房间里制造云朵的装置 Nimbus制造出来的。
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的“云”©Berndnaut Smilde
近日天气晴好,不妨多看看云吧!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qingfan《画里的云》、《「伦敦晚拍王牌」格哈德里希特的变幻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