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践履“中国风”,见证李秀实的油画民族化求索之路
2022年9月24日,“八十年代——躬身践履‘中国风’”李秀实作品断代展在北京798艺冠空间开展。
展览现场(艺冠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边陲月夜 布面油画 94cm×100cm 1980年
展览现场(艺冠空间提供)
李秀实先生在八十年代潜心于绘画语言的研究,因此作品面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他纵情于光与色的游戏,涉猎风景、人物等题材,这些作品中有些接近于工笔,有的则强调写意。李先生还从金石文字中汲取架构与笔法,创作了《金石梦语》《甲骨遐思》《青铜断想》《汉隶追踪》四个颇具实验性的系列作品。李先生自述自己对形式语言的探求和对作品意境的追求相辅相成:“对作品意境的追求,同充分利用绘画语言本身的特点是难解难分的一件事。”
艺术家李秀实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李秀实先生表示,他始终对于绘画语言、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的思考。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大量引入中国,给予他很多启发。董希文先生主张画画应该发挥自己的特点,不要局限于一家一派,他便以此为契机广泛学习和尝试,在八十年代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集中精力创作了这批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文国璋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文国璋先生表达了自己观展后的感想,他认为展览的质量不在规模,本次展览虽体量不大,但作品都十分精彩、饱满,反映了李先生一生的艺术道路。他和李秀实先生同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子,在董希文、吴作人等老师的引导下走上艺术的道路,因此他们对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追求,所以他始终很欣赏李秀实先生的作品。
董希文之女董一沙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女士谈到,李先生长期生活在东北,因此画面也具有北方辽阔、高远的特质,他喜欢大气开张的风景,画面传达给人一种昂扬的气质。李秀实先生以“墨骨油画”著称,他的“墨骨油画”不单采用中国的墨线,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蕴含其中。中国的墨线以曲线为多,而李先生的线如石刻、刀法般铿锵有力。李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创作也有自己的个性,他的民族化实践并没有落入空泛的俗套,而是极为具体,体现出个人的经历和学养。
展览现场
蜿蜒千秋系列——破晓 布面油画 100cm×185cm 1986年
冰灯之夜 布面油画 94cm×100cm 1980年
太阳岛上 布面油画 72cm×102cm 1980年
金石梦语之二 布面油画 121cm×132cm 1986年
东方•西方之二 布面油画 80cm×53cm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