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高世名寄语2022级新生:做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2)

2022-09-17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34 次 评论

艾青(1910-1996)

在朝向“通人”的途中,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或许可以感知到“通”的另一重意蕴——既不是跨界贯通,亦非文化融通,而是“通达”与“变通”。宋儒相信,天理散于万物,通过万物回到自身,所以格物能致知,所以理事能相应,这里导出的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知行之道。太史公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由史通易”的达道与大道。《周易·系辞传》的“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都是在讲世界的无穷变幻以及变通之道,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此处蕴含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新之道。

“通人”之“通”是一种本质的通达。我们倡导“以乡土为学院”,是为了通达世事民心;我们强调“穷源竟流”,是为了通达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坚持“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是为了通达未来艺术之新开端;我们打造“无墙的学院”,是为了让国美的事业四通八达。

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现场

在这个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一方面,信息无限累计,算力无穷增长,渠道无比便捷;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自动化技术导致感受力贫困,消费主义使生活日渐套路,社交媒体/自媒体使自我越来越浅薄空洞。在学校里,我们教的越多,学的越少,学的越多,想的越少;在网络上,我们点击的越多,记住的越少,浏览越多,感动越少。其实,知识爆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许多个世纪之前,人类知识就已超出了个体的学习范围,学海无涯,几代人皓首穷经都远远无法穷尽。所以我所说的“通人”并不是十九世纪那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甚至不只是达·芬奇时代那种超越专业界限的人。我认为,今天的文艺复兴人应该是与人工智能水乳交融的全新主体,具有与人工智能一起进化的胆略与能力。这几年,我一直强调有两种AI,一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另一种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这个全新的数码主体将在与两个AI的缠斗、耦合中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能够驾驭算法甚至反超算法的“人+AI”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主体将在远超自然人的尺度上学习和创造,在未来漫长岁月中激活人类所有的文明基因,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尺度的“通”与“变”,在永劫回归的Renaissance中重塑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现场

同学们,在我的理解中,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她的视野贯通古今中外,因而具有深刻的判断力与理解力;他/她在数据海洋中保持鲜活的感受力,因而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洞察力;他/她跳出专业藩篱直面问题领域,因而具有跨界整合知识与技术的行动力。更重要的是,他/她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创造欲,以及最本质的——一种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他/她可能跳脱出学科专业的内卷、消费主义的沉沦以及日常生活的内耗,在艺术的劳作操持中通达精神的自主、生命的自由;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他/她可能在数字化生存的元宇宙中,在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中,重新做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以上是我最近的思考,与大家共勉。祝大家在国美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2022年9月16日

于之江水岸

(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由中国美术学院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