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无边·向山而行 | 50位艺术家在檀谷呈现“山”的感悟
参展艺术家合影
展览呈现的作品,不仅有对传统山岳文化和世界观的感悟与延续,也体现出现代人对山川自然新的联想、移情与表达,同时也不乏有使用当代艺术创作手法和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艺术对象的再创作。这些不同的想象与表达,多元的艺术面貌又共同绵亘成整体的当代山岳意象,汇聚为一种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互通共鸣的意境。
策展人卢征远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策展人卢征远讲到,檀谷慢闪艺术馆很有特色,展厅外部是自然之山的环抱,而展厅内部是艺术之山的充盈,内外呼应之下,他希望能够营造出我们对山的想象。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向山而行”,卢征远引用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禅悟三个阶段说明他对山的理解: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出品人、艺文力创办人汪莎接受媒体采访
在汪莎看来,山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谈到山,大多数人都是心生向往。因此,整场展览可以看做是一件能够与公众达到通感的公共艺术,展览现场的植物为观众提供了关于山的经验和想象;草丛中躺卧的雕塑,兔子、蝈蝈、曲曲,以及挂在树上的耳机,都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种共情的可能,唤醒大家关于山的经验、记忆。
展览出品人、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一轩接受采访
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一轩也是此次展览的出品人,对他而言,北京的西山最有灵性,特别是日落的时候,常给人一种王维《山居秋暝》诗句中所描绘的轻松感。
同时,作为慢闪公园的创办人,高一轩将位于京西的檀谷·慢闪公园定义为:“城市的出口、自然的入口”,他希望这里成为城市居民“附近的远方”。在他看来,檀谷的运营具有很强的策展逻辑和内容逻辑在其中,而檀谷慢闪艺术馆是内容生产中很重要的空间载体。它处在慢闪公园之中,既有慢闪公园所带来的潮流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交属性,也赋予了慢闪公园精神属性。
参展艺术家王少军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艺术家王少军是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在发言中,王少军表示:一个画家的感受只是一条线性的演变,而当5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个关乎山的命题时,就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并从而引发观众对于自然和生存环境的关注。
而谈到此次参展感受时,王少军也提到此次展览给了他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来艺术馆需要过穿山隧道,当车子逐渐远离城市,穿过几座隧道之后来到艺术馆,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当下的生存环境之中,这种体验尤为难得。”
执行策展人于黎曼
此次青绿无边·向山而行艺术展汇集了50余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通过不同艺术类型的作品,传递了中国艺术家的山岳情怀和对山川自然的想象。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0月25日。
日落剧场夜晚效果
参展艺术家 (按照拼音首字母排序)
安德生 / 陈亮 / 陈淑霞 / 程保忠 / 董功 / 范明正 / 韩修智 / 黄方启 / 黄可一 / 黄莎莉 / 黄世华 / 季承禹 / 姜吉儿 / 金小尧 / 靳骐沣 / 康蕾 / 雷建华 / 李寒笑 / 李锐 / 李萧禾 / 梁智龙 / 刘庆和 / 卢征远 / 陆璐 / 吕文婷 / 倪政鹏 / 牛继钊 / 任剑 / 孙亮 / 谭勋 / 王岱山 / 王刚 / 王宏州 / 王琦 / 王少军 / 王希民 / 王鑫焱 / 邬建安 / 文亮 / 夏理斌 / 肖芳凯 / 彦风 / 于凡 / 张从云 / 张瀚 / 张姗姗 / 张子卉 / 周栋 / 周海峰 / 朱兴国
展期
2022.09.04-10.25
展览地点
北京·檀谷·慢闪艺术馆
部分展出作品
邬建安《面具—琉璃》,2018 水牛皮,烤漆,丙烯 255 × 200 × 10 cm
韩修智《游船者》,2020 木板纸本丙烯 53 × 73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