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如歌黔东南——陈明春水墨探寻的精神解析
陈明春 《大苗山之春》中国画 2019年
在今天,我们如何能够彻底表达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关注和热情?我们如何能够彻底表达我们对身边环境和人文的情感?答案是:我们不能,我们仅仅表达了我们渴望表达的万一,我们选择艺术,我们竭尽所能的探索;我们寻找语言,我们锤炼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以水、墨和墨色表达我们的内心、渴望和情怀,我们以线条描绘我们思想的边界和脉络,我们以墨韵寄托我们对于无私地养育了我们给予我们智慧和魂魄的这方土地上的一切美好的眷恋和憧憬。陈明春以水墨为桥梁传递他对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的思考,以作品呈现出对黔东南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养育出的人文精神的礼赞。水墨作为思想的承载以图像形式作为表达,如同文字和语言表达思维,水墨表达艺术家内在的精神和灵感,这种精神和灵感通过可以看到和感受到情感堆积的作品传递到观众眼前,引燃渴求艺术的思想和精神对现实世界的观照。
陈明春的水墨创作关注正在远去的文明和时代蓬勃发展的背影。一脉相承的文化行走在时间的长河中,与我们相遇,被艺术灵感捕获和表达,成为文明发展前行的力量源泉。
艺术以感染人作为其生命体现。每一件作品无可取代的唯一性是作者情感、时间、思想的一次交付。除此之外,陈明春的水墨作品还多出了一份对于水墨和时间未来的冒险和延伸。他总想冲破那个无形的边界,不感动自己不精疲力竭不罢休的一往无前。正因为如此,水墨有了跳动的脉搏,艺术才有不死的精神。所以,才有夜行者向光明的使者致敬,每一次艺术探索的彼岸都是那缕从思想的深谷里采撷到的火光。
陈明春 中国画作品
多民族交融的土地
读陈明春的画,了解陈明春画里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还需要从认识画家成长、生活的这片土地开始。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等20多个民族,民族风情非常浓郁。这里有闻名世界的美丽苗寨西江、岜沙、大歹……和被誉为人类最后精神家园的侗寨肇兴、车江、大利、地扪、小黄……这里有独特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这里有如天籁般的侗族大歌,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刺绣、银饰、蜡染......这些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东西。
多彩的黔东南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一直坚持着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也一直以开放的姿态吸收着一切外来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一切与之相遇的文明和创造都推陈出新的开放出奇异美丽的花朵,结出甘美的果实。
“美丽黔东南,千里锦绣的山川,那是我爱的家园……”无数游客对黔东南心生向往。
苗、侗、布依族先民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了绿水青山,成就了当代人们向往的干净美丽的诗和远方。
在黔东南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里,古香古色的民居,云卷云舒的田园,高大挺拔的古树,给人以水墨画一般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守拙归田园”的诗一般的幻像。穿梭于石板小径、田间地头之间,感受现代与古韵共存的独特魅力,宛如来到世外桃源。这些亦真亦幻的现实图景,这些阴晴雨雪的四季气象,在陈明春水墨画里,真切的传达着氤氲与云气的流动,真切的传达了艺术家与创作对象的情感交流。
陈明春 中国画作品
侗族村寨里亮眼的还有风雨桥和侗布。寨子被片片稻田掩映着,还有横跨稻田和河流的风雨桥,桥下有妇女洗衣服,桥上则是男人们最喜欢的聚集休闲之地。老人们坐着长条凳,倚靠着木栏聊天,三五成群,共叙乐事。风雨桥上雕刻着龙、鱼、鸟,塔檐上还彩绘了花鸟虫鱼的图案。桥内有各种人物历史故事、农事、节日的彩绘,有的桥上还悬挂着祈福风铃,以及各种乐捐名单、功德文、育人故事等牌匾,还在顶部彩绘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娱乐场景,比如芦笙舞、斗牛、打三朝、坐妹等。这些画面生动活泼,造型大胆夸张,用笔自由奔放,陈明春在他的画里吸收了这些来自民间的营养,时不时在他的画里可以看到黔东南民族的图腾和自由的形象。
侗族寨子里虽然木制吊脚楼之间仅隔一线天,巷道狭窄,但鼓楼边上一定会豁然开朗的,鼓楼前面会留出大面积的公共空间作为日常活动之用。同时,鼓楼前的空地也成了侗族妇女晾晒侗布的不二之选。在侗寨里行走,随处可见妇女们槌打、清洗、晾晒侗布的场景。走在小巷中,抬头便能看到随风飘荡的侗布,弥散着蓝靛的味道;也会时不时地听到此起彼伏、或近或远的捶捣声。从靛染、浆色到成为带有哑光的成品侗布,普通白布要经过近20天的“千锤百炼”,这是侗族延续的传统,也是侗寨里靓丽的风景。陈明春的水墨作品,如同村寨里面晾晒的家织布,深深浅浅的交织、编织着一幅幅属于乡村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