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中秋前夕,一颗“超级人造月”将在德基广场升起

2022-08-31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875 次 评论

《人造月》组装视频

8月29日,一颗直径6米的巨大“球体”惊现德基广场负一楼,引得无数路过的观众驻足打卡拍照。中国当代艺术家王郁洋,带来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人造月》(直径达6米的“超级人造月”),作品由两万五千个节能灯泡和金属骨架构成,是艺术家王郁洋为中庭空间全新创作,且迄今为止系列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亦是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每日数十万计人流的公共空间首次展出!作为艺术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将在传统节日中秋节前夕“升起”在中庭上空,与天幕外无限天空中的月球内外呼应。

“中庭艺术家项目”展览现场效果图,图片由德基美术馆提供

“超级链接”的公共艺术

一直以来,德基美术馆将“如何与公众进行更好的连接”作为核心问题,“公共性”是贯穿于美术馆的展览与项目之中。从全球视野、当代语境、在地性文化表达出发,美术馆关注艺术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区环境发展、美术馆场域、建筑特色的结合,强调作品与空间、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持续扩展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路程。

德基美术馆公共艺术区

美术馆作为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往往承载着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与公共教育的多重属性,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文化与艺术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是被更多机构和馆方所重视的问题。于是在我国,我们看到近年来公共艺术不论是在美术馆、机构还是城市之中,都正在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们提供更多可能。为公众提供易于进入的艺术场景,在参与中引发深入思考,通过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或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艺术项目,形成一个对于当代议题的探讨现场,强调本我、自我和社会性之间的脉络性和思辨性,亦是德基美术馆正在思考和策划的。

德基广场二期中庭

首个“中庭艺术家项目”启动

继德基美术馆去年推出公共艺术区后,今年首次于德基广场二期建筑体的中庭空间内推出“中庭艺术家项目”,将天幕以外的无限天空、美术馆的剖面空间、德基广场二期内的垂直空间以及所扩展和链接的空间,全部“聚合”起来。从相对静态的展示到极具动态的公共参与,德基美术馆的公共艺术项目始终希望将无限的艺术可能带给公众,希望在这个每日以十万人计的公共空间中,与来往的观众形成一个可以“交流”的艺术理想现场。

《月20190810》THE MOON 20190810,王郁洋WANG Yuyang,布面油画,600cm×300cm,图片由王郁洋提供

经过长达一年的策划,“中庭艺术家项目”由当下炙手可热的著名实验艺术家王郁洋开启:他的作品曾于英国、意大利、沙特等多国展出,引发热烈反响,也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之一。“探月”是艺术家王郁洋钟爱的主题,于2007年开始创作“月球”系列作品。作品《人造月》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在模拟夜空皓月的同时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张力。此次于德基广场中庭出现的“人造月”,是由两万五千个节能灯泡和金属骨架构成,是艺术家王郁洋为中庭空间全新创作,且迄今为止系列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亦是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每日数十万计人流的公共空间首次展出!

艺术家王郁洋

在“中庭艺术家项目”的筹备阶段,为了能在数以十万人流量的广场中庭顺利升空,馆方邀请建筑学、工程学教授与建筑设计院专家莅临现场,对德基广场顶部结构做了全面的安全检测,经过多次精密的力学测算和反复的吊装实验,以确保“中庭艺术家项目”在安全的状态下以最好的效果呈现。

“超级人造月”这意象出现在南京不是意外之举。天文学一直以来是南京自古以来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里有着全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天文科研和科普资源。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