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东南亚三年展”为中国双/三年展带来的新启示——陈晓阳专访(4)
刘博智《中药铺,泰国曼谷唐人街》
艺术中国:华人和华侨显然是跨国区域性研究的一个绝佳群体,这次展览也有很多华人艺术家,华人作品在三年展中的比例是怎样的?据您的观察,华人艺术家在母国和所在国之间穿梭,他们的优势和困惑是什么?
陈晓阳:华人华侨艺术家在全部艺术家名单中并不是大多数,他们的出现也没有作为单独的类别进行规划,不只是华人华侨艺术家,很多东南亚艺术家他们也在很多国家间流动,这种流动性特征倒是这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的共性。这些在不同国家间流动的艺术家,他们是全球化时代特有的艺术家群体,他们不只要处理母国文化与所生活国家文化差异的问题,他们会将全球化与后全球化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比如刘博智老师在展览后去往西非拍摄那些被贩卖的美国黑人的祖先的母国,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不只为个人的离散和故乡而感怀,他为所有经历过类似命运和身怀同样困境的人创作,他们也可能是艺术史上是更具有普世关怀的艺术家群体,但是殊途同归,虽然面对的现实和个体问题不同,但我觉得他们要回应的艺术发展和形式语言问题与历史上的而其他艺术家还是有脉络联系的。
参与与连接
庞克摇滚社(Pangrok Sulap)木刻作品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这次展览的参与式艺术中,中国的“木刻波流”、马来西亚的“庞克摇滚社(Pangrok Sulap)等木刻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在群体参与性创作中木刻这种媒介形式会很突出?
陈晓阳:木刻一直是很简便的低技术可复制的画种,也是重要的印刷术媒介,在很多参与式创作中被选择使用,主要也因为其材料成本较低,技术上比其他画种较容易上手又便于传播。
木刻其实一直就是传统民俗仪式用品的重要门类,比如门神、年画、纸马、符咒等在民间就使用的木刻技术,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的洋画家们不只学习西方传入西方现代木刻艺术,也吸收一些民间木刻的刀法和表现形式,马来西亚的现代木刻教育既有当地传统木刻蜡染的影响,也受到过抗日期间新兴木刻传播到马来西亚的影响,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我们收集到一些马来西亚学者的研究,但是更具体的关联和分析还要等有兴趣的学者参与进来进行更深入的考证和挖掘。
《365天生活缪斯》工作坊成果展示 摄影:刘鹏飞
陈晓阳
陈晓阳,人类学博士,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视觉人类学、华南研究及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作为跨领域的艺术家和研究者,她的研究项目及作品多从被遮蔽的社群历史与现实展开,与志愿者组织、教育机构、博物馆和公益组织合作,通过研究、写作和在地展览等方法,持续展开关于华南区域的研究、传播与文化再造。近年工作重点转向以人类学、文化史及参与式发展的视角,探索新的美术馆实践与策展研究。
参见王向远,《从东方学史看中国“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与转型》,《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