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东南亚三年展”为中国双/三年展带来的新启示——陈晓阳专访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广州美院美术馆
艺术中国:泛东南亚三年展从开始就遭遇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经过三年不间断的策展、公教和传播,现在回头看,最后总体呈现是否达到了当初的策展预想?有哪些差异点?
陈晓阳:从最终整体展览流实现效果和反馈来看,大约实现了60%左右的计划目标。当然,也有一些预期外的收获和发现。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借助线上的平台完成,包括策展、布展、讲座、工作坊、论坛,与境外艺术家、策展人、学者还有艺术机构的沟通大部分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会议工具,到后期有部分艺术家和学者才可以来到广州。这当然颇为遗憾,但因为展览工作相对分散,对于每个项目的呈现和阐释反而可以进行相对深入的讨论、对话和分享,以及推进和本地观众、年轻艺术家、团体和教学项目的深度合作。同时,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时间美术馆一直是以预约观展方式开展,而且很多外地的专业观众和感兴趣的观众都没能来到现场,所以我们就做了更多和校内专业课的深度合作,有些当代艺术及艺术批评课程会直接在展览现场进行讲授和讨论,这对本地的年轻艺术家和学生们而言还是很有意义并且是很难得的机会。
艺术中国:“泛东南亚”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这个展览区别于一般的区域性展览,无论是艺术家的项目,还是“展览流”工作方法很多都逸出了我们一般熟悉的认知范畴,当初您和团队是建构了怎样的框架来把握这个大型项目?
陈晓阳:我们在最初规划“展览流”时疫情还没有发生,是希望用“去中心化”的策展理念在这个山海交融的区域现场中落实,谁知经历疫情三年中不确定现实,展览流也成为了此状况下唯一可行的工作方法。作为大学美术馆类型的主办方,以区域艺术的自我叙述与对话作为学术出发点和“平视”的态度获得了艺术家和机构的信任,这和大部分国际知名的双三年展主办方的主体述求是有差异的。
“展览流”更多惠及艺术领域内部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对更多元类型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观众群体,比较聚焦更实验性和前沿的实践,也希望为本土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寻找更多可能性以及更有活力的交流生态。整体而言,展览流中的展览及对话交流活动会比较侧重于从华南延展到东南亚在区域文化性上一些共性的方面展开,相对会更偏向具体的经验及问题,在呈现上也追求个体的、生动且尽量深入的表达,而不追求话题性的奇崛与宏大。
展览现场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这次展览作品有很多研究性和文献学的作品,在疫情困境下,策展团队是如何构思将学术性较强的研究性项目在展览空间中更好呈现?
陈晓阳:和大部分大学美术馆一样,广美美术馆的特色是有着很丰富的研究力量和学者资源,而在制作经费上则没有大多数公立美术馆或以城市政府作为主办方的那些双三年展的经费充裕的,因此侧重研究和公共教育也是很自然的选择。另一个角度的考虑是,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中的普及和传播一直做的不够,导致公众在这类型展览中大多还是处在景观式的浏览和简单的标题层面的理解,很多展览都没有足够多可以进入与作品深度对话的入口,当然这并不是说视觉呈现不重要,而是说要尽可能将最新的艺术研究成果通过更开放的呈现方式创造理解对话的机制,是今天在做当代艺术展览并进行有效传播不可回避的工作内容。
在这三年的项目中,我们邀请的策展人带来东南亚当地艺术机构所做的对本国实验艺术史梳理的推介,比如越南策展人佐伊·巴特整理的“友谊精神:1975年以来的越南艺术家团体的梳理”,也有我们自己的团队借助人类学方法与人类学家段颖合作策划的“翻山粤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这些尝试获得了观众和学术界的积极反馈,同时也认为这也是一种可具身阅读的艺术史和公共人类学的尝试,观众在展厅感受到的不只是艺术家作所带来的震撼和启发,也对原本被禁锢在象牙塔中的跨学科学术成果有了感性的认知。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实验精神恰好是我们在策展工作中一直力图推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