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泛东南亚三年展”为中国双/三年展带来的新启示——陈晓阳专访(3)

2023-08-09 来源:网络 围观 : 893 次 评论

吉达玛斯·斯里拉科萨作品,手工印制木纹围巾 图片来源:广州美院美术馆

艺术中国:此次展览中涉及了广东珠三角乃至中国更大范围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您的这次策展经历来看,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广东的艺术家与我们参展的东南亚艺术家之间在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有怎样的相似和不同点?

陈晓阳:这次三年展的工作可以说搭建了初步的对话交流平台,也让这些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机构对我们的策展工作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个起点。只从一次三年展的观察,不太容易给出非常清晰的异同比较,还需要后续持续的推进才会有深入深入的互动和成果。

从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需要面对美术现代化过程中的西方化问题,很多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家也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如何在本土艺术的现代进程中,逐步找到属于自身的艺术史发展方向,是中国和东南亚艺术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另外,广东或者说中国南方的艺术家与东南亚艺术家所处的生活情境和自然生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些问题意识的起点有相似之处,我比较愿意用稻作的文化传统来理解他们在创作机制上的相似性,比如说可能因为水稻种植所需要的大规模人力投入和集体协作经验,这些区域都有着发育比较完整的民间社会力量和自组织传统,所以艺术家们也经常选择以不同规模的临时集体进行艺术行动,他们不会只等待官方体制提供的资源,而是可以灵活地从生活世界中寻找艺术创作和展示交流的可能性,他们都比较擅长用小型的自出版方式传播作品,也很自然地尝试以社会参与及社区参与来开展创作,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整体而言比较近也比较自然。

比较大的差异是,中国在历史上对于全球而言都是有着巨大文化影响力的大陆帝国,即使近代以来的衰弱和文化断裂也并没有彻底影响其原生文化的张力;而东南亚各国则是处在不断变化重构的中小型半岛及海岛型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受到过印度、阿拉伯、中国文化影响,大航海时代之后,又有被欧美海上强国殖民的历史,他们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寻找原生文化认同的困境。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中国和东南亚艺术家要处理的历史与现实材料和思考的问题都会有显著不同。还有一些具体的差异,则可能来自不同的具体的国家形态、社会问题和生命经验上的差异,对这些问题的观察,要留到今后更深入的对话和理解中才能接触到。

艺术中国:此次展览后,广州美院美术馆后续是否会开展中国和东南亚艺术家的互动交流活动、双向驻地创作和相关展览?

陈晓阳:此次展览我们从学术界和媒体传播方面都收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和中肯的建议,整体来说这个展览不论从文化交流角度还是艺术观察角度,都提示对于这个区域的当代艺术和艺术史研究具有着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这个被忽视的价值洼地还有很多值得发现和梳理的艺术作品和独特的艺术现象。我们会努力在这个展览的基础上推动更多交流互动,包括双向的驻地创作、艺术家推介和促成更多展览交流与学术交流计划。

流动与迁徙

许培武《一个潮汕家族近一个世纪的跨洋经历》

艺术中国:展览中有好几件涉及流动和迁徙题材的作品,比如刘博智的摄影作品,许培武有关潮汕家族的作品,赵与林的“我想带你环游世界”,卤味高清频道小组的“彩云追月”,似乎是全球化在地性的某种具身展示,我的感受是个体、族群的孤独、无根的生存体验在全球流动网络中的鲜明呈现,策展团队选择这些作品初衷是什么?

陈晓阳:这几件出现在最后的特别展中的作品,的确围绕着跨国离散和内部跨区域流动的人群展开,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回应策展团队最早提出的对这个区域中“不确定性”的回应,同时也为了疫情三年全球动荡为我们带来的反思。借助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历史当中思考,通过他们的生命故事,去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个体与群体、离开与回归、流动与稳固、自我与他人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人的生活和命运中的意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