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泛东南亚三年展”为中国双/三年展带来的新启示——陈晓阳专访(2)

2023-08-09 来源:网络 围观 : 892 次 评论

《金枕之屋》内部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展览中“榴莲”的意象很特别,榴莲是一种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东南亚水果,它的消费和运输区域也和展览涉及区域近似,同时席华的“金枕之屋”以安全桶为榴莲刺,材质又是非常柔软,内膛又是温馨的家居,这似乎是对东南亚复杂性的象征化表达,当时策展团队是怎样想到以这件作品作为三年展的某种意象表达呢?

陈晓阳:展览标题是策展团队一起构思讨论出来的,主要的提出者特别是将此概念重复表达是王璜生老师的想法,也和我们的学术顾问团队讨论过,甚至还请教了相关东南亚研究专家咨询过这个概念在当地文化中的地方性意义,在得到确认“榴莲”没有绝对的负面意义,确实是这个区域非常有代表性和复杂性的物种之后这个标题才确定下来,虽然这不是一个完美的标题,但从今天回望这确实是一个具有辨识度和传播力的标题,也代表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东南亚最基础的认知。

在这个展览概念没有讨论出来之前,艺术家席华就已经开始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描绘榴莲,这次的“金枕之屋”是委托创作,但是这件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还是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我们也没有过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只是在他制作装置时给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椎体涂成黄色是在展览现场根据展厅几组邻近作品的关系最终讨论确定的,这件作品并不是整个展览的意向表达,但是符合了观众希望在展场里选择一件比较容易理解的标志性视觉作品,所以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观众会用这件作品作为题图进行传播,但这个代言是偶然形成的结果,不是预设。

向雨林学习展厅现场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您曾经表达过这次三年展是新美术馆学的某种实践,那么您能简要介绍下,公众如何理解传统美术馆概念和新美术馆学的区别?

陈晓阳:新美术馆学是指新博物馆学理论在美术馆领域的实践,除了“去中心化”的开放性策展方法,其所倡导的理念中有个重要转向是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艺术的民主化。在新的美术馆实践中,艺术作品不再是高不可攀、高高在上被仰视的对象,而是可交流互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进行阐释的“人”也不只是艺术家和策展人,还包括观众;观众在美术馆不只是茫然无措等待被教育的艺术爱好者,而是可以为艺术品的阐释和传播的合作者,甚至有一些作品艺术家原本就预留需要观众参与的部分共同完成才能成为完整的作品,艺术家和策展人在策划展览时就需要将一些不同体验的开放入口设计好,让观众可以从多角度欣赏、理解以及与作品深入对话,通过激活观众的不同感官体验甚至生命经验来达到与作品有效交流的目标。

艺术中国:这次泛东南亚三年展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鲜明的学院研究气质,据说广美也要把它做成一个学术品牌,那么未来这个展览是不是会延伸到更大的范畴?比如不仅是跨地域,也是跨越更多艺术媒介和行业,继而带动广州文化生态的发展。

陈晓阳:这个展览品牌继续做下去的话,目标应该不是扩展到更大的范畴和更多媒介与行业,而是偏向更深入更专业。因为我们是大学美术馆,并没有太多做标志性城市文化形象和文旅产品的直接责任,那些标志性文化活动可以由更官方的大型公立美术馆来承担,他们在经费和人力上都会比大学更适合。我们会更多聚焦在推动区域当代艺术生态的活力和相关学术研究的影响力上花功夫,而这种专业力量同样会丰富广州甚至大湾区的文化品质和国际形象,推动更多本土当代艺术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关注。

多元的东南亚

艺术中国:三年展内容大量涉及东南亚,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愿意称呼这个区域为“东南亚”,而早期中国人习惯称呼为“南洋”,这个称谓似乎也折射出中国人看世界的观念转变,这点您能略谈下吗?

陈晓阳:这两个概念已经有学者做过专门的论述。简单来说,首先这两个概念所属的历史时期不同,其次所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也有巨大变化。“南洋”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海上交通史有关,最早从宋元开始使用,早期这里是前往印度、阿拉伯世界的必经之地,晚清以后也成为去往欧美、日本的中途,很早就有华人因经商、务工、移民迁徙至这个区域,而南洋华侨群体则是联系南洋与中国的重要纽带;“东南亚”则是二战时盟军划分东南亚战区概念的延续,直到1955年D.G.E 霍尔的《东南亚史》广为传播,东南亚才被当做一个区域的学术概念被确认下来,1967年东盟成立,东南亚成为这个区域正式的国际名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