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英:诗性的艺术——关于中国当代油画本体语言和写意性研究的思考(2)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主体,艺术家必须要以个性化的语言来丰富油画艺术的绘画性、表现力和多样化。从本源来说,艺术来自于生活,但反映生活并不等于照抄生活,更不能把艺术家的眼睛等同于摄影机的镜头,把提炼生活变成画照片的过程,以至于代替艺术家的心灵创造。而要使生活的表象通过艺术家心灵的感悟,智慧的提炼、概括,再运用艺术的手段转化成为艺术之美,从而产生巨大的能引发更多人共鸣的精神力量,好比牛吃草而产奶。这就涉及到在转化过程中,作为艺术语言创造主体的艺术家的个人气质、内心感受力和品位等内在素质决定的艺术的不同境界和精神高度,从而决定了艺术水平的高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写生中面对同一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时,艺术家会因不同的体悟和处理方式而产生各不相同的表达,格调情趣高下不同,或高雅或平俗,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和艺术价值。由此也联想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它不是折中之意,在艺术理解中它体现在艺术的形似与神似之中取其最佳点。为了强调油画家个体心灵的独特感受,可以强调或削弱某些方面,而结果是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概括、更典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艺术家特定的精神指向,更好地体现油画的绘画性。
当今油画发展状况,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仍为主流,同时也体会到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必然会展现不同的特点与发展的多样性,可理解为有着现实主义宽阔的道路。而如今对中国艺术传统和写意精神的重视,更多关注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的探寻、开拓,且过去也有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做法,我们也可提出诗性的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一起研究。
如今,为进一步推进油画艺术,夯实发展基础,油画界有识之士正在各个方面提高和加强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探索,加强中国文化精神传承与实践,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绘画性作为艺术语言,即表达方式,是作品精神的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承载作者的人格、能力和精神深度,以及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必是精神表达和艺术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正如我们常说的,艺品即人品,作品如人,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需要每位艺术家的努力,这才是走向艺术主体的保障。(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原副会长,本文转自《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