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纸浅艺深:文化艺术的跨界对话”研讨活动在沪举行

2023-08-22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82 次 评论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东方文化创意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纸浅艺深:文化艺术的跨界对话”研讨活动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来自哲学、文学、出版、绘画、音乐、建筑、摄影、手工艺等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跨界研讨活动以正在思南公馆时区画廊举办的“不止于书神秘的接触——法国纸艺展(Art of paper.Magical Touch)”为背景,对本次法国纸艺展在艺术、时尚、产业、以及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功能与影响进行了评价与阐释。与会专家学者们从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的跨界视角对由纸艺展所激发的文化艺术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生动的“艺术畅想”与“学术碰撞”。上海东方文化创意发展中心理事长、策展人邵洁博士,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汤筠冰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研讨活动。

作为上海籍著名画家,肖谷先生由纸艺拓展开去,着重讨论了近代以来法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他认为思南公馆作为本次法国纸艺展的展览地点与其主题与内涵高度契合。法国文化在近代史上对上海海派文化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上海文化高贵、时尚、精致、前卫的特征,乃至上海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式都与法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呼应。而法国文化背后所蕴含诸如学术修养、社会担当,以及对存在与自由的追寻更是为其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多位从事手工艺业与设计业的专家在发言中则重点谈到了纸艺与其自身行业实践的共通之处以及带来的诸多启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传承人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伟先生首先指出了法国纸艺在空间设计理念与创意上对中国工艺美术所带来的启发。中国工艺美术与纸的工艺息息相关,譬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彩灯、蓝印花布,以及他所从事的镶嵌等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他希望未来将中国的纸乃至其他传统工艺在能法国进行展出,以加强中法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探索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能性。

作为国家一级摄影师,秦智渊先生则结合摄影的目标从两方面思考了摄影与纸艺的关系及给摄影艺术的启发。他谈到,摄影艺术首要目标是呈现,即将影像展现给观众,材质是其中重要因素。摄影师们虽也曾尝试将摄影作品印在塑料、木板等不同材料上,但仍旧抵挡不住数字技术浪潮带来的冲击。然而纸质媒介的价值恰恰在转型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是很大的一种启迪。摄影的第二个目标是此次法国纸艺展带来的跨界启发,尤其是法国纸艺通过对纸质与纹路的触觉让视觉障碍者欣赏艺术作品,这使他认识到制造纸的立体感并不应当仅仅为了满足艺术创新的需求,更应当努力完成疗愈人心的重要使命。

汤筠冰教授结合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巫鸿的新书《艺术与悟性》,从数字艺术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变的角度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讨。首先,在当代艺术中,材料正向更有质感的材质转变。其次,艺术媒介的物质性成为研究热点。数字艺术中,艺术作品的触感与实体表象日趋消失,但其物质性其实仍然存在。她着重强调了巫鸿教授所提出的“超级介质”的概念,即随着信息与内容将会愈发被数字媒体所承载。这意味着包括纸张、石材、木材、布料等在内的艺术材料都将会作为元素被纳入以源代码、算法、数据、电子元件等为元媒介的超级媒介之中。此外,汤筠冰教授还提出了诸如中国纸艺与法国纸艺有何不同,如何互动等问题。

艺术社会学研究者张璐老师对电子屏幕的普及会给纸质媒介带来何种挑战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这一问题更多属于艺术社会学范畴,因为在日常生产与消费领域,人们更多关注纸的功能性、便利性、成本等。随着数字技术的继续普及,纸在未来并不会消失,甚至可能会转而成为奢侈品,因为真实而非虚拟的体验将会变得稀有。但关于纸艺,还会从另一角度引起新黑格尔主义者与现象学研究者的思考,即在艺术类型学中,材料独特性是艺术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纸能否区别画布、木材、大理石等质料体现独特性,纸艺又能否与绘画、雕塑等区分,成为独立艺术门类,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