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然剧场,听青山之音——“在青山•群响艺术季”观后记(2)
青山自然学校 摄影:刘鹏飞
“艺术季”将装置、在地性和表演、舞剧和音乐相结合
艺术中国:「在⻘⼭•群响艺术季」中,戏剧、音乐和声音内容比重比较大,这出于怎样的设想?
陈栋:声音、戏剧等等类似像performance的沟通,我们认为它是更平易近人的贴近方式。如果只是装置,它更像一个打卡点,我个人认为在地性会没有那么强。我们的核心是“在青山”,“群响”是可以被改变的,但核心是在青山这里发生的一种行为。
艺术中国:您认为在艺术季中哪些作品比较符合装置和演出相结合的综合体验感受?
陈栋:我们这次完整性最强作品其实是《青山石刻》,从装置、在地性到表演、肢体舞剧包括音乐都是组合在一起的。当然装置本身也单独成立,但有表演在里面的时候又是另一副景象。
艺术家在青山村调研 图片来源:“在⻘⼭•群响艺术季”主办方提供
《六个备忘录》剧照 图片来源:“在青山•群响艺术季”主办方提供
艺术中国:戏剧一般都在城市演出,您如何和演职员协调在乡村现场演出?
陈栋:这次艺术季很多作品都是专门为青山村排演的。像雷志龙的《六个备忘录》,成熟度已经超级完整了,但这出戏他是专门为青山村打造的。我之前看过他的本子,他写的已经和编辑完全不同了,而且他们四个人演70分钟很累的。我们当时找张维伊合作已经很晚了,他是去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冠军,热度和流量很高。他听说我们这个是艺术项目,他就很愿意参与。我们很多时候和艺术家沟通都是以艺术项目来做,不是按圈内的出场费。我也给他最大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跟我说这部戏是在演自己的感觉。
青山村 摄影:刘鹏飞
以人才和产业带动青山村长远发展
艺术中国:您认为青山村有怎样的在地特色?艺术季能带给青山村哪些创新点?
陈栋:青山村大部分的村民都是清末的时候迁移进来的,以温州和台州后裔为主。它原有的产业比较单一,村子主要是以竹子、卖笋为核心的农业价值。我们对于在地性的挖掘需要和在地的人共同创造,如果要从产业乡村振兴的逻辑上来讲,我认为可以把这里变为青山设计艺术村,以“设计艺术”产业的内容来做。对于这次艺术节,我们希望把这些装置、表演、新艺术做成新的艺术衍生品。
青山村稻田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浙江乡村的经济基础在全国算比较好,您觉得青山村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陈栋:青山村经济算是全中国乡村的平均值以上,它缺的还不是钱,真正缺的是“长效基金”。青山村不是空心村,这里只有40%的老人和小孩,60%都是年轻人,但是年轻人考虑的问题还是教育和医疗。如果未来有更多产业和人才入驻,就会拉动这里的教育和医疗以及养老。
艺术中国:您认为以文旅角度介入青山村是否适合青山村发展?团队在青山村还有哪些长远规划?
陈栋:我们没有想过把这里变成一个旅游景区,太多人进入村子,村子的接待能力不够,村民也会有排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希望把它变成一个专业的产业土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院校基地落地这里,也希望有更多设计和艺术人才在这里做集群。我觉得只要有人才的聚集,产业就会往这边走。我们也正在跟地方政府谈,争取落地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和政策服务,以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也希望在青山村慢慢把内容运营起来,大概两三个月会办一场设计艺术的公司、品牌的路演和会议。我们在青山村还有村政府批的两块场地,属于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之一,未来我们会把它变成一个产业园区工作的地方。
(受访人:陈栋 采访人:刘鹏飞 录音整理:曹枫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