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观自然剧场,听青山之音——“在青山•群响艺术季”观后记

2023-07-25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679 次 评论

青山访客中心 摄影:刘鹏飞

青山村很洁净,柏油路边是修整的竹林和花草,家家户户皆是欧式洋楼,村子很幽静,只有偶尔的鸟鸣和风声。“在地与共通——乡村如何联结与生长”论坛在青竹外饰的青山访客中心举办。

论坛结束后,本次艺术季的策展人姜剑向笔者介绍了艺术季的基本情况:“在⻘⼭•群响艺术季”从2023年6⽉5⽇开始,⾄7⽉16⽇结束,共分为“公共艺术”“自然剧场”“声音现场”“在地联结”四个策展单元。共邀请162位国内外艺术家、编剧、演员、舞者、建筑师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青山村 15.6平方公里的乡野范围内呈现46件艺术作品,8部⾃然剧场作品,2个声⾳现场,16个在地⼯作坊,8个展览,2场学术论坛,集装置、设计、建筑、视觉、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场域性作品。

Matt Hope《Outer Ear,Inner Sphere》图片来源:“在⻘⼭•群响艺术季”主办方提供

姜元《青山之弦》 图片来源:“在⻘⼭•群响艺术季”主办方提供  摄影:王鹏团队

青山村以竹闻名,本次装置作品中,除《竹林音场》外,背靠竹林的《青山之弦》是用在地竹材细密编织的竹舞台,它是艺术家姜元对宇宙生命连接的想象,《青山之弦》也是此次艺术季声⾳现场的⼀部分,作为摩登天空的音乐主舞台,这里呈现了6场⾳乐表演。

孙大勇《梦》 图片来源:“在⻘⼭•群响艺术季”主办方提供  摄影:王鹏团队

除竹林以外,水田也是作品集中之地。午后阳光下,田野里蓝红橙白四面“旗帜”闪闪发光,那是摄影师尹超为人类最日常的食物——麦子在春夏秋冬四季拍摄的巨幅肖像,让我们珍视这些人类最不可或缺的生命价值。建筑师孙大勇的作品《梦》 以一个巨大白色睡枕构成“梦”的主题,尽管是金属作品,却具有织物般的温和质感,最初作品预想置于稻田中央,考虑到对庄稼的影响,最终就放置在田地边缘。

龙坞水库航拍图 图片来源:“在⻘⼭•群响艺术季”主办方提供

王为&白莫媞&戴璞《如•愿Wish Pavilion》摄影:刘鹏飞 

曹雨西《四时比邻》摄影:刘鹏飞 

ATELIER  ARI 《Reflektor》摄影:刘鹏飞

蛙之助 丸山纯奈(日本)摄影:刘鹏飞 

在地装置设计——田野中的大鸟 小盒子工作室 摄影:刘鹏飞 

融设计图书馆 摄影:刘鹏飞

参观完公共艺术作品后,游览车回到村子,我们一行人还参观了设计师张雷创办的融设计图书馆。第二天张雷邀请笔者参观了“品物流形”设计公司,并详细介绍了公司在青山村发展的历程,笔者将在另篇采访中详细介绍。

聆听青山之音

相比以往的大地艺术节,本次艺术季的音乐、声音和戏剧表演占比很大。声音和表演在自然场域更容易激活表演者和观者的共鸣和共情,导演、演员、舞蹈家和音乐人会产生更多的感官、身体和气息的释放,观众在自然场域和古朴的乡村剧场也会有更加自由松弛的体验。

 

7月1日,《林森鹤见》的表演者:电子音乐家陈睦琏、国际打击乐音乐家林喆、打击乐演奏家董梁,电子音乐家张建夫(从左到右) 摄影:刘鹏飞

《林森鹤见》的演奏者之一陈睦琏也是本次艺术季的「声音现场」 联合策展人,他介绍说,《林森鹤见》是不同的音乐人在自然现场的即兴演出,演出现场既有打击乐、电子乐也有传统非遗音乐。不同领域的音乐家相互合作,能打破惯性思维并拓展创作格局,与自然声响,与合作者的交相呼应中可以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