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站在“未来驿站” 携手拥抱未来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你是否想过可以有朝一日免去洗衣的烦恼?或者想象出“茶”变成“茶砖”的形态以建筑材料的方式再次回归生活?设计与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这些大胆的设想已经在未来设计学院找到了可能:
在“无限·生物材料计划”中,实验室师生通过跨专业领域合作将生物材料引入日常设计,利用生物材料的可加工性、可清洗性提高衣物的亲肤感,并减少其清洗次数。展厅中通过对海藻的提取而制作的包包具有可降解性,在兼顾造型设计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功效。
与美克美家合作设计的限量版温莎椅
高鹏联名温莎椅:君子如玉
艺术与科技
艺术与科技方向面对的是前沿问题的概念性设计研究。基于科技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全面拓展,对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可视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前沿方向进行概念性探索与实践。以未来社会人类生活模式的技术性变革为基础,坚持可持续性创新探索。
“跨媒介合作创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项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开展合作创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它将为音乐创作人和舞蹈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合作创作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介绍,项目是一次全新的跨学科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跨学科的底层逻辑。本次项目的合作伙伴来自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机媒体艺术学域,类似这样的跨学科共创,有助于开拓创新型教育合作伙伴,促进北师大设计学科发展、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智慧教室概念及空间设计
作为全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探索通过设计专业推动中小学跨学科融通教育,成为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设计思维”课程和“甲骨文明活化”课程是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师生针对小学第二课堂研发的设计美育系列课程,其中,“设计思维”课程已于珠海高新区金凤小学落地实施,课程包含全套教学方案设计,如教学大纲、课件、教具、课程材料等。参与课程项目的学生不仅担任课程的设计者,也全程参与课程的落地教学。引入跨学科设计教学策略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美育价值是该系列课程的重要亮点。
金凤小学美术教师代京男表示,项目课程通过选择符合小学生学情的主题,调动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益于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设计趣味和价值。北师大在中小学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未来设计学院对于设计教育的探索,正好能充分利用北师大优势,解决国内中小学阶段普遍缺乏设计美育课程的问题。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通用学生装及美育服设计项目展示
以“未来驿站”汇报展为契机,艺术中国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以专访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此次展览背后,关于未来设计学院的工作、建设理念和发展前景。
艺术中国: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能社会、数字经济等引领下的新技术、新语言、新的交流模式和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更多改变,而在这每一次时代变革的路口,传统与创新,过去与未来,都会产生激烈碰撞,您站在在这个路口判断,中国的艺术发展会受到哪些影响?
高鹏:这的确是一个节点,站在这个路口我们看到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在未来5-10年里,中国传统的专业艺术院校会面临很大挑战。时代变化了,对人才需求自然也发生转变。传统的教育更倾向于培养纵向型专业细化的人才,但未来5-10年,这些人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教学脱离产业,脱离时代需求是会本末倒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