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传统文化的AI赋能——“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系列论坛第二期精彩开播!(2)

2023-04-06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878 次 评论
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存在也是一种规则的存在,而AI尚处在模拟人的阶段,目前还无法脱离人的控制。我们在训练AI时都以培育其自主性为目标,因此它具有思想或许在未来也是大概率事件。其次,体力劳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被取代,而如今AI可以通过足够多的数据进行精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有些判断的准确度甚至超过人类,比如医生和律师。因此他们或许会成为下一批被替代的职业。

舒善艺:我认为目前人类还不用担心这一问题。AI的性能是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即便在未来能够做出与人类相同的选择,也不代表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到目前为止,AI会替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但它的属性还是一种工具,而不能被认为是人。

张辉默:AI的不断升级,实际上一种服务功能的进化,它使得使用AI的那批人变得更有效率,而这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AI的定义与我们赋予它的社会意义有关,取决于是将其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作为一种工具。

•作为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参与者,谈谈其中的创意都运用了哪些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如何呈现的?对我们又能产生怎样的启发?

舒善艺:北京冬奥会主打简约,它会在一块屏幕上表达所有内涵。开幕式当天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因此在创意上没有使用传统的三十秒倒计时,而是通过二十四秒倒计时寓意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的二十四节气,同时又象征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点燃火炬也没用采用传统的设计,而是由代表不同国家的小雪花凝聚成一个大雪花点燃火炬。它在技术上采用CG制作,展现出了很好的立体效果,此外还运用互动和交互,通过视频算法和定位技术,让演员脚下的影像实时与交互程序发生关系。无论技术多高超、技术层面多发达,我们始终坚持把多样性表达放在首位,这也是我们筹备时所预想的视觉效果。AI在未来的创作领域,随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训练它,我们将得到比以前更好的反馈,进而帮助我们实现更多想法。

张辉默:我们在创作北京冬奥会体育标识的时候,关于将篆刻和动态图标相融合的方案进行了多轮探讨。其实动态媒体设计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标配,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都是如此。我们希望北京冬奥会的图标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又能展现数字时代大背景下的动感和韵律。我们以笔画书写的顺序来表现冰雪运动的动态,采用分镜头制作的方式展示中国独有的书写文化,以此向世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冬奥会图标设计过程展示

Q&A2

虞茜宇:随着AI数据库愈加完善,系统设置愈加严谨,最终所生成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人为的部分会越来越少。以深圳市龙岗区的大芬油画村为例,其作为中国最大的油画生产交易基地,长期以来进行着批量生产的机械化过程。在这种趋势下,AI会不会使艺术走向流水线化?

左:乐震文成稿-中:陆小曼底稿-右:文心一格成稿

舒善艺:我认为更多是博人眼球。人为完成的作品比AI更为立体,更凸显出光影、透视等要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AI所学习的内容受人影响,人的美学修养也影响着AI的呈现。AI能够完成什么样式的作品,这与训练它的人密切相关。

田晓磊:当今AI绘画应用广泛,而人的审美喜好是多变的,AI无法以量化的标准计算人的审美。未来AI可能会按照人的不同喜好,产生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想这也许我们所讲的AI具有“人味儿”吧。

张辉默:我认为这关系到AI的权益问题。后人类时代AI可能会变成人的一部分,变成提高我们性能的“外接器官”。在这一过程中,AI是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取决于它能不能受益。AI是否具有“人味儿”,在我看来是由它被人类如何看待决定的。

尾声

对谈结束后,两位论坛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卢征远和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对本期论坛进行了总结。卢征远对参加本期论坛的嘉宾和观众表示感谢。他谈到,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