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AI赋能——“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系列论坛第二期精彩开播!
随后,主持人苗普对参加本期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他谈到,伴随着AI的不断突破,AI所代表的新动能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当今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站在历史的视角,如何看待“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又能摩擦出怎样的火花?期待各位嘉宾的高见!
【主题发言】
田晓磊
【田晓磊】
AI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它是对过去文明的积淀和再创造。从工业革命时期到现在,科技经历着出现、被时代消化、重组再造的演化模式。AI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现在文明和过去文明之间的关系。AI是不断迭代而来的,所以在短期内它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冲击,但是这一阶段过去后,势必会进行再重组。文明是一种轮回,后一段文明是在前一段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迭代生成的。因此在我看来,AI与传统艺术之间是一种演化和传承的关系。
张辉默
【张辉默】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AI是一种工具。不管是它独立完成还是人机配合,目的都是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在每个时代,新的技术和工具都在不停地传承过去的文化。目前而言,AI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力替代,即用它的算法总结劳动规律,进而替代我们的机械性劳动,使创作过程更为高效。而这些行为是否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或者找到传统文化新的价值输出,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观察员:虞茜宇
Q&A1
•AI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便利,甚至引发了艺术思潮。它是否会改变我们的传统美学观?
周博: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传承传统经典的思想和文化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前的美学会在自己的文化语境和体系中表现出独特的内涵。从宏观的角度看,如今的AI绘画依旧在20世纪以来的美学范畴内。我认为目前的AI还没有到生成新美学观的高度,但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的美感体验。
田晓磊:我认为AI会带来新的美学观。一项技术会受制于它的科技,技术特性会带来相应的美学效应。例如在工业革命时代,出现了机械齿轮等具有力量感的美学形象;又如当照相机发明后,绘画风格也受此影响,现代主义流派进入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阶段,后来伴随着计算机艺术的出现,还诞生了计算机美学。所以我认为以AI为中心的美学观一定会出现,而且现在已经存在这种趋势,比如AI动画中出现的抖动美学视感。AI让技术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在未来,3D建模或许都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来达成,技术门槛可能会被消除,而且随着AI的广泛应用,未来的艺术风格将会更加多样化。
•伴随着AI的迭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更新。从宏观角度看,未来如何看待AI与生命的关系?
舒善艺:以机械为主的“干科技”和与生命相关的“湿科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湿科技”中的生命科技势必会和自然生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此也会带来更多应用(如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技术会带来福利,也会带来诸如隐私、安全等问题,甚至会对现有的道德规范提出挑战。我们对AI的态度既要开放,也要谨慎。
田晓磊:人们的感官和身体机能都是有限的,而人们如果想要强化自己的能力,未来辅助的硬件竞争可能会非常激烈。AI所具有的严谨逻辑和处理数据功能,使它相当于人体思维的“插件”,可以帮助人们决策和判断,但它同时也关系到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底线。
•当我们给AI输入足够多的数据,使其有“人味儿”,从而做出与人相同的选择时,能否认为AI具备思考能力,乃至生命?
田晓磊:AI具有人的属性,是因为它在被人培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