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年)
展览现场
撰文_刘鼎、卢迎华
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蔷先生参与创办学术季刊《美术史论》。四年后,他与刘骁纯、杨庚新、张祖英和刘惠民四位艺术研究院的中青年研究员借着1985年年初国家放松对个体办刊管理的契机,以“承包制”的方式,向单位借款20万元,自主创办了1949年以来第一份专业美术报纸《中国美术报》,并由张蔷先生担任社长。从1985年7月创刊之日起至1990年1月1日停刊,《中国美术报》广泛吸引诸多写作爱好者、艺术家和批评家加入撰稿和编辑团队,为美术界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思潮、新争论提供发表平台,容纳各方意见,形成“群贤办报”、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这份广受欢迎的周报对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年轻艺术家为主体的“新潮美术”进行同步报道,也对同一时期中老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体制内的变化给予关注。当时的《中国美术报》,展现了一个还未明确分野或断裂的、多层次和多面向的中国艺术界全貌。
当时中国各地的一些主要艺术群体
张先生随即开始着手搜集资料的写作准备工作。为此,他绘制了两个表格,一个是《绘画群体情况表》,一个是《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发信给曾被《中国美术报》报导过的群体或个人。他主要联络的是艺术家群体中的某一位负责人,请他复印表格并分发给群体中的诸位。艺术家们填写完表格后,再分别或由群体代表收集后寄回给张先生。现有的档案留存了这批资料中的大部分内容,也有部分内容已不知去向。在现有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他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之间陆续收集到19份群体填写的表格与149份个人填写的表格。
绘画群体情况表
两份表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绘画群体情况表》主要询问了群体创立的时间、地点、成员人数、架构和活动方式,同时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填写群体的展览、发表情况,和群体的艺术宗旨。展览情况一栏的子栏目包括了展览名称、日期、地点、主办单位、经济来源、展品总数、评选方式、方法,以及群众意见摘录,相当全面细致地展现展览的内与外的情况。《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围绕着群体中的艺术家个体设计问题。情况表的左半边主要是关于个人经历的调查,包括了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所加入的群体名字与加入时间、受教育情况、15岁以后的经历、工作单位与内容、近五年最喜欢读的书名(限五本)、受其影响最大的书,和最崇拜的哲学家、艺术家。右半边主要围绕个体的创作情况展开设问,包括了1985年创作的作品情况和创作意图,绘画代表作的展览和发表情况,撰写和刊发文章的情况,以及艺术的主张和创作设想。在寄回表格的信封中,有的艺术家们另附上手写的信与作品图,补充说明表格中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特别是自己对艺术的所思所想。
基于这些文献,以及与其中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对谈,张先生在1987年前五个月里“艰难地写下这几万字”的书稿。这是由于“正要落稿时,文化环境发生了读者诸君已经知道的变化,”[1]为此,他参与主持的《中国美术报》遭遇不少非议,耗费了他“许多不应花费的时间” 。不过,他“依然执拗地坚持已开始的写作,速度是放慢了,却没有停下来。”1988年6月,这本以《绘画新潮》为名的书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上篇以记述这一时期的艺术现象为重点,下篇是张先生对于这些艺术现象进行的思考,书后附录了100张作品的图片。这本不到150页的书展现了他通过一手材料和敏锐观察,对仍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流向的贴切把握。
艺术家填写的表格
1985、1986年,艺术的现场充满着将艺术变革理论化和历史化的冲动。艺术界陆续出现了书写艺术史的尝试。分别任教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张少侠与李小山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中国现代绘画史》的书写,该书于1986年12月出版。1987年4月,高名潞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回顾1985、1986年的新潮美术的展览的计划受挫。他迅速集结了几位年轻的理论家和艺术家周彦、王小箭、舒群、王明贤、童滇等,在短短地7个月内,写完了《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的书稿。参与这本书的作者多为新潮的参与者,他们的书写凸显了年轻一代在新潮中的主要位置,放大了新潮美术与主流艺术的断裂性特征。相比之下,张先生从中年人的视角,既包括了21篇记述此时活跃的青年艺术群体和个体的艺术主张和活动,以及美术界有代表性的几个争论问题,也观照到中老年艺术家和理论家在此时的工作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