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英:十二年,穿越万里荒原,用身体触摸自然(2)
新疆罗布泊工作现场,2019
在罗布泊,它的不稳定状态达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程度,这里曾多次发生探险死亡事件,普通人连正常行走都极为艰难,而刘商英却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裹着厚重的衣物,顶着狂风,在巨大的画布上连续几个小时作画,画架和画布经常被狂风吹倒。他最深的体会是挣扎,身体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
刘商英在野外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令武宗云印象深刻,“刘商英从一个干净的小伙变成了野人,罗布泊的风沙打在他的身躯,手肿了,眼睛肿了,他没叫一声苦,每夜的寒风刺骨,夜晚还写今天的日记,想着明天的工作。有一次在楼兰创作,当画架突然倒下,砸到了刘商英的头上,他晕倒了,我抱起商英,喊商英,他慢慢地苏醒”。
新疆罗布泊工作现场,2019
刘商英也慢慢顺应了自然因素的介入。面对呼啸的风沙泥土对画布的侵袭,刘商英索性将沙土铺洒在画布上,将颜料和沙土凝固成一体,直接塑造成画面的肌理。罗布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绘画行动难以一次性完工,刘商英的团队就将画布包裹好后,置入地面挖好的大坑中埋藏。待罗布泊漫长酷热的夏季过后,再将画布取出带走,经过长时间土壤温度湿度的浸润,画面也产生出一层时间的包浆。
“生命场”展览现场,内蒙古额济纳旗红城遗址,2017
“沙子泉与祁曼塔格彩虹”在地展览现场,新疆阿尔金山,2021
与自然的融入也体现在他的在地展览中,自从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红城遗址做了第一次在地展览后,刘商英先后在新疆托克逊红河谷、阿尔金山和天山持续完成一系列在地展览。在阿尔金山,刘商英感受到彩虹乍现的瞬间,世界焕然一新的震撼,他在石山上按照光谱,将单色颜料拓印和涂抹在画布上,随后在旷野中将二十幅画面一字排开,构成了《彩虹》宏大的在地展场,艺术与自然在此形成了奇妙的对话。
刘商英绘画与行动的启示
十二年间,刘商英创做了很多作品,无论是西藏题材的粘稠厚重的油彩、额济纳扭曲堆叠的笔触、阿尔金山的动物遗骸描绘、画面上粘附的马粪羊毛、牦牛足迹的现场拓印,还是罗布泊地表的38米长卷、罗布泊符号化的佛塔、荒野梦境的抽象描绘...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又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风格来概括这种感受。
新疆阿尔金山工作现场,2021
刘商英这样阐述自己的绘画认知:“绘画是一个漫长无法预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来自于你的感知,你面对所有地方的诚恳态度和决心。没有诚恳,所有的绘画的经验和技术都是死的,它只会呈现一个绘画的形式。我认为绘画的形式一定是依托在一个精神层面,一个你自己必须信仰的东西。”
玛旁雍错7号,布面油画,270 × 400 cm,2013
胡杨与沙44号,布面油画,240 × 320 cm,2016
荒原计划14号,布面油画、沙土,240 × 480 cm,2019
祁曼塔格4号,布面油画、沙土,240 × 480 cm,2021
沙子泉6号,布面油画、沙土,240 × 320 cm,2021
彩虹-12,布面油画,160 × 240 cm,2021
天山6号,布面油画、松针,240 × 160 cm,2022
艺术家介绍
刘商英,蒙古族,1974年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任教于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工作生活于北京。
自2011年至今,刘商英先后多次深入西藏阿里、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罗布泊、阿尔金山、天山等地进行野外现场绘画项目,持续以创作发生地为单元,先后创作了《玛旁雍错》系列、《胡杨与沙》系列、《荒原计划》系列、《沙子泉》系列、《祁曼塔格》系列、《彩虹》系列及《天山》系列,并将在现场完成的绘画放置在项目现场真实的自然场域中展示,以此来探讨绘画与项目发生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