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百余案例谱绘华夏“大地之歌”,中国美术学院邀您共赴“美丽中国”之约(3)

2023-03-02 作者:付朗 围观 : 1117 次 评论

“松阳实践”竹林剧场

「乡村板块」在“乡村”这一板块中,呈现了寻找文化根源,重建乡土家园的面貌等实践案例。展陈案例中,实践者们在挖掘和记录真实乡土民俗艺术的同时,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术再创造以打造新民艺,其中有通过影像人类学的方式长期跟踪记录黄河区域民艺的《大河唱》音乐纪录片;有展示新疆地区当代艺术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及其开展的民艺帮扶计划“碧曳”;也有重整产业链和现代设计让传统民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自然造物”。为营造乡村日常美育,点亮孩子的艺术梦,这些实践者们试图将美融入乡村的日常场景,像童话一般多彩梦幻的“富文乡中心小学”使得每天的上学、玩耍成为美育的舞台;大凉山“花火计划”用模块化的工作营引导孩子们为自己创造游乐场;而“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项目则超越了“无墙”博物馆的概念,主动走入乡村,长期服务于乡村美育。“大南坡”项目以发掘与农耕和手工业紧密相连的农村生活习惯与文化体系切入,复兴文化、产业和美学;“松阳实践”发挥艺术设计的力量,通过政府与学者的紧密合作,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振兴协作样板;其中“幸福工程”通过公益创业机制扶助困境母亲,以纪实摄影展览的方式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一些实践者通过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地的环境条件,着眼于城乡互动下的乡村经济,“宿集营造社”项目在黄河河湾用革新的集合经营方式创造出文旅热点;“松赞酒店”项目则用一连串的酒店串联起进藏路线,让旅客深度体验西藏的风土人情;“九女峰”用山顶上的“一朵云”盘活一个无人村。

人机智能交融,科技动力赋能

 2022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系统

「数字板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同时诞生了新的美学探索,“人机智能交融,科技动力赋能”在“数字”板块案例中得以体现。数字升级融合了设计制造,让科技可以为弱势群体赋力,“盲人视觉辅助眼镜Ⅱ”帮助盲人观察周围环境;“悠扶机器人”能搀扶行动不便者;“蜡烛消灭者”用低成本的方式为非洲及国内能源匮乏地区或低收入的人群提供光源,设计“智造”改变了生活。数字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更新”了创作的思维方式,达成全新的情境与体验,“北京2022冬奥会形象景观系统”从传统山水画中提取逻辑,建立模数化的景观系统;“牧光计划”在甘肃敦煌独特的自然背景下展开别开生面的光影体验,以技术建构了新情景,催生了数字新视觉。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发挥了“聚能”的功效,河北省“西窑头村——FA公社”通过数字平台连接都市与乡村,促进乡村发展;“中国码”融合了科技与文化特色,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体验,有序管理国有资产......数字技术的应用,文化遗产得到了时代新发展,新技术不断解锁文化资源潜力,如传统书法字形结合数字化设计的“方正字体库”;以及通过遗产数据和实际规划的良性互动、促进东北地区村镇复兴改造的“中东铁路(黑龙江段)建筑群数据库”。数字辅助梳理、记录历史遗存,活化非物质人文资源,促进从古到今的资源“转化”。

展厅现场

特别单元:从“乡土学院”到“美丽中国”

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坚持“以乡土为学院”,在城、乡、村、镇设立了百余个“乡土学院”工作站,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全国性实践网络。每年约有万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以百余家乡土学院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业创新,提升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十年来,先后有8万人次奔赴全国28个省区开展面向人民生活的美术实践。美院师生们以艺术劳作参与乡土重建,深度参与完成城市美学、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项目536项,获省级以上各类采风创作和城乡规划设计类奖项400余项。通过“以乡土为学院”的实践,引导学生们在社会大现场中打开胸襟,用乡土新经验贯通群我,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感知力和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社会关怀与家国情怀,从而开展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艺术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