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东南鸟瞰图(效果)图源:故宫博物院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芦苇荡,花团锦簇的洛阳牡丹,蓝天中平铺着流云的皓影,在建筑效果图中,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周边呈现出一片活意盎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氛围。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指出,北院区建筑设计,既注重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故宫元素为指导思想,拒绝“奇奇怪怪”的建筑形式,维护与保持故宫博物院在世界博物馆界的地位和形象。同时,鼓励对“中而新”的建筑形式进行探索和实践,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气与韵、形与意、神与魂的有机结合,延续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血脉,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成为人们尊重并喜爱的“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和“城市的客厅”。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空间布局图 图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从横向的动线看,观众从东岸广场进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后,先通过连桥步道到达入口门廊,然后从东入口礼仪大厅拾级而上,步入二层的中央大厅,随后是陈列展厅、滨水景观区、后花园区,一系列建筑内外呼应,形成走向清晰的游览动线。从建筑立面看,由屋顶、屋身和台阶组成的三部分,亦是仿照中国古典建筑外形的“三段式”构图法。鎏金重檐屋顶之下是红墙围合而成的屋身,窗棂华丽大气,排布轻盈灵巧,颇有东方韵律之美,如细腻柔和的表层肌理,首层大台阶则结合着草坡将首层自然抬起,塑造出灵气弥满的形神空间。同时,这种“三段式”的立面布局也与功能布局相呼应,满足从下至上的综合服务、常规展览、特殊展览与观景游廊的布置方式,给游客带来多层次、丰富的观展体验。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南面人视图(效果)图源:故宫博物院
和大多数博物馆不一样的是,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筑与园林相映生辉,成为别具一格的园林中的博物馆。主创建筑师张宇介绍,北院区处于水面与林木环绕之中,地理条件极佳。而这种水面与林木环抱的原生地理条件,使得北院区的设计有机会打破传统城市博物馆封闭内向的空间特质,将园林纳为展览的一部分,让观众能在人文与自然中移步换景,获得充分与环境对话的机会。由于北院区所在地块的空间格局与颐和园相似,因此园林整体规划的格局也更多地借鉴于传统,最终形成了四部分的园林:礼仪性的东入口广场,亲水平台与生态驳岸结合的南侧滨水空间,修缮现状窑口、花房,保留防护林带形成北侧园林,以及位于展览建筑与修复工作区之间的花园。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园林空间效果图 图源:故宫博物院
建筑之中,也充分考虑了生态与环保因素。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加中水系统的应用,更加适合少雨的北京。还有一点很巧妙的是,南侧通透、北侧封闭的墙身设计结合上这些景观布局,可以保证夏季东南风导入建筑室内,降低能源消耗;冬季西北方向冷空气被抵挡出去,最大限度降低热量散失。
大规模文物展览得到根本性改善
为何要在如此远离故宫本院的地方,兴建一座“别苑”?故宫博物院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底,博物院文物藏品总数达1862690件,是国内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但是受展出空间和条件的限制,展出文物不足2万件,仅占馆藏数量的约2%,每年展出不到1万件。同时,因场地限制,每年修复文物的数量有限,很多大型文物无法在院内进行修复。且采取限流后日接待观众量待仍达8万人,对博物馆的接待服务能力和应急保障措施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将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介绍,庞大的博物馆群落将带来每年2-3万件文物的展出数量,让常年尘封、久不见天日的故宫文物,在更安全、先进的条件下展示在观众面前。如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的书画文物,在故宫博物院本院受到异常严苛的展览限制,雨季、冬季、夏季均不能展出,另有诸多不能展出的丝质、棉质文物尚未和观众见面,本院不充足的展出条件和环境使得建立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势在必行。据悉,北院区建成后有12个展厅,大概35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将与故宫本院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观众的能力,有效解决大型珍贵文物展示等问题,为各类型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提供先进的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