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化数字化战略”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2)
高健主任认为,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言下之意是讨论其现实性和未来向度上的可能性,而其在如今全球化的历史背景语境下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前提是如今人类社会处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语境中。他在回答现场与会者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在何处的问题时,高健主任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定不能是今天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衰落是历史事实。至于如何超越现代工业资本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构建,他认为中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对世界有着特殊的贡献。
“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究联盟”揭牌仪式
本次国际研讨会除去大会外,还举行了两场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第一场专题研讨会上,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信息与传媒科学教授茜斯莲娜·阿泽玛赫以《新技术背景下的后人类文明思考》为题,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学者马修·圭义纽共同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进行研究,致力于文化数字平台研发,围绕数据展开的数字治理以及对未来的预见和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徐剑以《构筑中国文化强国的形象识别系统》为题,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形象全球识别系统的构想。他把该系统分为文化价值观识别、文化竞争力识别、文化全球影响力识别,而这三种识别又由十种要素维度所构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赵瑜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智能媒体及其伦理治理》为题发表学术见解,她认为尽管数字文明尚处起步阶段,却可从可编程社会,虚拟现实,算法文化三个维度把握其基本形态。她还认为数字文明中处处充满着伦理的考量,不仅是技术景观,也充满变动的权利场域。德国波鸿美术与艺术疗愈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杨起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为题,讨论了德国哲学与德国艺术如何共生相连,并着重就德国当下艺术潮流和德国表现主义的传承关系发表了看法。他还就新人文主义与新表现主义的联系,文明体所处的具体环境,社会风貌问题进行了学术阐释。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新闻学院教授汤筠冰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艺术数字化发展路径》为题,探讨了艺术与文明的关系。她认为艺术是文明的代言人,“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特别是数字艺术)”的演进对文明的历史性进步起到了突出的动力作用。她认为,数字艺术必然使数字文明的新形态更加丰满,更加富有现代感。
在第二场专题研讨会上,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的尼克·克莱姆斯教授以《预言女神与下一个文明》为题就人类文明发展问题发表学术见解。他认为,文明不是永久性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会终结,过去不应被忘记,要以史为鉴。历史创造了新的文明,未来的新文明,不应当只关乎于经济增长,更关乎于创造出对于法律、能量、活力、乐观主义的信心,文明需要前瞻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祁林教授以《文化数字化战略与融合出版发展——从迁徙到创世纪》为题进行了学术发言。他认为,文化开始进入到一种数字的“创世记”的阶段,如今的内容生产需经过一系列的数字技术处理才可以变成真正的文化力量,并不像精英文化批判得那般浅薄,数字出版符合国家对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大部署。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环球中心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教授以《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贡献》为题进行了学术发言,他认为媒体内容数字化为读者为人类认知世界打开了新型的窗口,让人类通过数字化新闻传播工具看到了传统媒体上无法看到的数字的真实性、直观性,简洁性,生动性,互动性。因此,媒体内容数字化也是人类文明在一个重要维度上的进步,为人类认知世界搭建起了新的桥梁。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邱凌教授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的嵌入》为题阐发了她的学术观点。她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逻辑起点,整个世界文化就是像拼图一样,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但这些文化拼凑起来的时候并非无逻辑地随意堆砌。她引入文化融合、文化杂糅、文化挪用,文化嵌入四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并予以了论述。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学院教授张殿元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中的新文化景观》为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新文化景观的形成与特点。他认为当代的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并非革命的、断裂的,而是承继的、连贯的,是近现代以来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传统文化形塑了中国今天的新文化。而新文化必将在传统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创新文化模式,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