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化数字化战略”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化数字化战略”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英、法、德等国的相关机构负责人和著名学者,以及国内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一百多人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Sahbaz Khan)教授视频致辞
在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茂松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长忠教授三位嘉宾做了大会主旨演讲。
谢茂松教授以《“可大可久之道”: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从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为何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谢茂松教授认为,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为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可大且可持久。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根本原理,恰恰蕴含在以《周易》“元亨利贞”为代表的,以“中道”而非二元对立为特质的中华文明的深层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个贯通“古、今、中、西、马”,有着文明集大成特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意义在于为中国下一个千年开了新局,并且在过去西方500年资本主义文明之后,为世界下一个500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文明想象。
远在美国的刘康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以《人类文明新表述(new representations)还是新形态(new formations)——基于 2022年欧洲考察的若干思考》为题,结合其欧洲16国的考察经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刘康教授引用季羡林、托马斯曼、福柯和黑格尔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学者、思想家或思想流派对“文明”和“文化”的探讨和比较进入演讲主题。他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大地上、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他结合在欧洲16国的考察经历,形象地表达了其认为人类文明虽然璀璨辉煌但也差异多样的看法。
郑长忠教授以《数字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为题,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形成的过程。他认为,文明的本质是人类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成果的总和,他推演和梳理出了文明演进与人类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并特别指出从“区域性到全球性”这一文明演进与人的发展的时空逻辑。在这一逻辑框架基础下,便可发现中华文明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有世界性意义和历史性意义。中国走出了一条用政党为领导力量和支撑力量的方式推动中国的文明转型并建构现代文明形态的道路,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样一种形态,并不止于当下和止于中国,而是面向未来,面向数字文明,面向全球的。他进一步认为,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关键在于建构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文明内涵。
在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圆桌论坛环节中,除了进行主旨演讲的郑长生教授外,上海市博物馆原馆长、上海市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志刚研究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松云论坛秘书长高健,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孟建教授四位专家学者参与圆桌讨论并回答了现场与会者的提问。
郑长忠教授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点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是现实、具体的。马克思理解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对具体的人而言,要解决好几个关系:灵与肉的关系,我和他的关系,我们和他们的关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回答现场与会者如何摆脱资本主义国家对像“现代化”“理性”“科学”这些话语权本身霸权的提问时,郑长忠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回到最基础的层面进行对话,不被别人的“现代化”概念牵着走。这是创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贡献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逻辑路线图。